BLOG &FORUM

《風水不設限》Vol.1 我們都在信,只是方式不同

2025.10.18

(最好的風水,是自己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我曾經遇過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屋主。
她開門見山地告訴我:「我不信風水,也不想被那些禁忌綁住。」
語氣裡很堅定,甚至帶點驕傲。

但當我們討論到格局配置時,她看到玄關和陽台的對向位置,眉頭一皺:「這樣是不是有穿堂煞啊?那不要好了。」

我愣了一下,只能笑笑。嘴巴說不信,但是身體很誠實。
原來,不信風水的人,也怕風水。信仰可以分宗教,但潛意識的文化記憶,是不分宗教的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風水其實不是信或不信的問題,而是我們對「安全感」的一種集體反應。

風水,是文化的身體語言

在台灣做室內設計這些年,風水從來沒有缺席過。
有人嚴格遵守老師的指示,也有人嘴上說「我不信」,但心裡還是會閃過一絲猶豫。
這種現象其實很有意思。

我們以為風水是一套玄學,其實它更像是一種文化的身體語言。
「床頭要靠牆」代表安全感,「門不要對門」反映對隱私與邊界的需要,「明廳暗房」則符合人類作息的自然節奏。
所以說,風水不是空穴來風,它是過去幾千年生活經驗的累積,只是用象徵的方式被傳了下來。

當代的室內設計師在面對風水時,最重要的不是去爭辯誰對誰錯,而是理解這背後的心理需求,並用空間語言回應它
畢竟,讓人住得安心,遠比證明理論正確更重要。

信與不信之間的灰色地帶

在現場我常看到兩種極端:
一種是完全依賴風水老師,一種是堅持全憑理性。
前者容易被恐懼綁架,後者則可能忽略情感的力量。

但真實的世界,往往介於兩者之間。
設計師在風水與設計之間,不是裁判,而是翻譯員。
我們要能聽懂屋主的在意點,也要能把抽象的顧慮轉化為具體的設計語言。

有時候,風水不是阻力,而是設計的起點
當一位屋主說:「我希望這裡能聚氣。」
我會想的不是「聚氣」兩個字,而是
她需要一個讓家人想停留的地方。
那是設計的靈魂,也是風水的真義。

理性與感性,其實都想要安心

從設計角度來看,風水中的許多禁忌,其實與動線、光線、氣流、甚至心理安全感密切相關。
例如,穿堂煞常被認為財氣外洩,但從設計觀點,它的確可能造成「視覺與氣流的直衝」,使空間缺乏緩衝區,讓人感覺不安。

於是,當我們設計時,只要增加一道轉折、屏風或端景,就能兼顧視線引導與風水寓意。
這不是屈服於迷信,而是尊重文化的同時,讓空間更舒服。

這也是「風水不設限」的核心態度:
不是照單全收,也不是全盤否定,而是用理解代替對立。
風水與設計,其實都在講一件事——如何讓人心安。

風水,是一面鏡子

很多人以為風水是改變命運的工具,
但更深一層看,它其實是一面鏡子。
它映照出我們的焦慮、期待,還有想掌控未知的渴望。

當有人說「我想改一改財位」,
真正的意思也許是「我希望生活能更順」。
這並不迷信,而是人性。
設計師的任務,就是在那份焦慮中,替人找到平衡。

最好的風水,是自己

我們都在趨吉避凶,只是方式不同。有人擺聚寶盆,有人種綠植,有人換燈光。
而那些行動的背後,其實都在尋找同一件事——那份「踏實」。

所以,風水不該被限於禁忌或迷信,它更像一種生活的回音,提醒我們:
外在的擺設固然重要,但真正的「聚氣」來自人心。

如果你也在為家中的格局風水感到猶豫,
不妨先從「想讓生活變得更舒服」這個角度出發。
帶著你的心裡的顧慮,我們一來作設計與規劃,
我可以幫你看看,哪些是文化習慣、哪些能透過室內設計改善。
有時,一個轉折、一束光、一段動線的調整,
就能讓家裡的氣場——也是你的心——重新流動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