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在地圖:松山篇》Vol.1 在舊社區住一輩子?翻修老屋的三種方法

2025.10.19

(在舊社區之中,充滿感情與熟悉度,適合長期的居住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對於許多住在松山區,特別是民生社區的家庭來說,房子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地方,而是和街區、鄰居、日常生活緊緊交織的記憶。這裡有台北少見的林蔭大道,孩子能在公園裡自在奔跑,家長也能放心地在市場買菜、在街角的咖啡店喝一杯。正因為如此,許多人一住就是幾十年,即使房子老舊,也不願輕易搬走。另外的原因之一,就是,這些中古屋的實際坪數足,但是,相對的,就是停車空間少。而步登公寓缺電梯,對年長者或家庭主婦來說,是不太方便的。

然而,隨著時間流逝,屋齡 40 年以上的公寓問題越來越明顯:管線老化、收納不足、格局不合時宜。於是,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真的要在民生社區住一輩子,老屋翻修要怎麼做?

以下分享三種常見又實用的方法。

方法一:功能更新,從「看不見的地方」開始

民生社區的公寓大多興建於 50–70 年代,當時的建材與工法,放到今天早已過了使用年限。屋主第一個感受到的,往往是水電管線的問題:水壓不足、電力不穩、浴室滲水。這些雖然藏在牆壁或地板裡,看不見,但卻是居住安全的基礎。

建議做法:

  1. 全面管線更新:將水管換成銅管或不鏽鋼管,電線則要加大容量,並預留未來家電的使用需求。
  2. 隔音與防震:老公寓常見樓板過薄,容易聽到樓上走動聲。翻修時可以補強牆面與樓板隔音,讓生活安穩許多。
  3. 地坪整平:許多老房子地板高低落差明顯,對長輩與小孩都存在安全疑慮。翻修時順勢調整,不僅安全,也讓家具配置更自由。

常見疑慮:很多屋主會心疼,覺得「這些錢花了看不見」。但實際上,這些投資才是最長遠的。就像一棟樹木,根基穩固,樹冠才能繁盛。

方法二:格局重整,讓動線跟上時代

50 年代的公寓設計,往往是「多房小隔間 + 狹長走道」。當時適合三代同堂,但如今的生活型態已經不同。結果是:房間用不到,走道卻浪費空間,家裡顯得擁擠又昏暗。

常見調整方式:

  1. 開放式客餐廳:拆除隔間牆,讓餐廳與客廳共享採光與空間感。
  2. 彈性空間:用拉門或活動隔間取代固定牆面,讓空間能隨著孩子成長或工作需求靈活變化。
  3. 收納整合:設計連續性的收納牆面,取代一個個獨立櫃子,既美觀又能減少壓迫感。

舉例來說,有些家庭把原本三房改為兩房 + 開放式書房,孩子小的時候當遊戲區,等孩子長大,再加一道拉門變回獨立房間。這種彈性設計,才是真正讓家「可以住久」的關鍵。

常見疑慮:很多人會問「是不是要全部打掉重來?」其實不必。好的設計會保留必要的結構,只針對動線與光線不佳的部分做調整,花費比想像中更精準。

方法三:設備升級,讓生活更便利

翻修除了修補,也是一個升級生活的機會。老屋的基礎結構處理好後,就能針對日常最常使用的空間進行提升。

三個最有感的升級:

  1. 廚房:開放或半開放式的設計,加上一個中島,不僅方便料理,也是家人交流的中心。
  2. 浴室:乾濕分離、暖風機、防滑地磚,能讓早晨和夜晚的使用更安全舒適。
  3. 智慧家居:從燈光、冷氣到門鎖的智慧化控制,對雙薪家庭或家有長輩的人來說,都是實實在在的便利。

舉例來說,過去浴室的小窗戶常導致潮濕發霉,翻修時加裝暖風換氣機,就能讓牆壁乾爽,減少健康隱憂。這些「小升級」,積累起來,就是一種能實際感受到的幸福。

民生社區,為什麼值得長住?

很多人會問:「既然要花這麼多錢翻修,為什麼不乾脆換新房?」答案就在民生社區本身。

這裡有完整的生活機能,鄰里關係單純,街廓規劃比台北其他區域更舒適。換句話說,這裡的價值不是「房子本身」,而是整個生活環境。當一個家庭在這裡安定下來,翻修老屋就不只是修補,而是延續生活方式

老屋再裝修,是一種態度

在舊社區住一輩子,不只是因為房子,而是因為這裡的人情味、街道與記憶。老屋翻新,不是炫耀的裝修,而是讓這些價值延續。

如果你也在考慮社區中的中古屋裝修,或想知道自己家適合哪一種方法,歡迎和我們聊聊。我們希望幫你找到最貼近生活的方案,讓你的家能再住 20 年,甚至更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