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空間之所以迷人,不在裝飾,在空間的骨架、比例與形式。)
滑手機的時候,我們常被一張張「漂亮到不真實」的居家照片吸引。
陽光灑在地毯上、沙發剛好轉出一個角度、桌上有一瓶隨意卻完美的花。那畫面太迷人了,讓人忍不住想說:「我也想要這樣的家。」
但真正的室內設計,往往不是從這些畫面開始的。
在攝影師按下快門之前,有一個更深層的設計功夫,藏在比例、光線、尺度與結構裡。當我們把那些活動家具、地毯、窗簾、掛畫、擺飾拿掉時,剩下的那個空間,才是設計的靈魂所在。
對設計師而言,真正的挑戰並不是「擺得好看」,而是讓空間本身會呼吸。
牆面的比例、開窗的位置、光的方向、動線的流暢度……這些細節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不被察覺,卻決定了居家的舒適度。
有時候,最好的居家設計,不是讓你驚呼「好漂亮」,而是讓你回到家時,覺得一切都剛剛好——椅子與牆的距離、光照在桌面的角度、行走的動線不必多想。那份自然的恰如其分,其實是一種被精準計算過的溫度。
舉個最明顯的例子:我們常說,「唉呀!某人真是模特兒身材,身形比例好,又常常運動,整個人看起來有朝氣活力,什麼衣服穿在身上都好看。」這句話的意思,是身材把衣服的特質襯托出來了!如果你的「家」是模特兒的身材,不用過於裝飾,就會很好看。
在影像充斥的時代,我們不妨放慢一點速度,
學著從照片裡,看出真正的空間設計。
下次當你看到一張令人心動的空間照時,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觀察:
你不必刻意背下這些觀察點。
只要多看、多感受,久了,自然會發現:有些空間在沒人時也很美,因為它自己就能成立。
有時候,我們會看到一些描述設計的文字,寫得很「高雅」——
用大量形容詞、抽象概念去包裝空間,好像愈難懂就愈有深度。不過,那只是寫給設計同行看的而已。文字本身,從來就不是塑造空間的要素。對於設計師而言,是先有空間畫面之後,才用圖面加文字去作溝通。
所以,設計的價值,不需要靠文字顯得高深。
真正好的室內設計,就像一個不說話的故事。
即使你不讀文字,只看照片,也能感受到比例的平衡、光線的節奏、與空間的呼吸感。
因為一個設計若夠真實、有溫度,就不需要多餘的形容詞去修飾。
對我們設計師而言,最動人的時刻,不是被稱讚「這文字好有哲理」,
而是當客戶輕輕說出:「原來家可以這麼舒服。」
很多人看到雜誌或網路上的家,會說:「這家好像飯店。」
但真正讓人想回家的設計,往往不華麗,而是日復一日地支持著生活。
它讓你早上睜開眼就能看到光線的方向,讓你在餐桌邊與家人聊天時覺得自然放鬆。這些都不是攝影擺出來的構圖,而是設計師在空間規劃時就已經考慮好的結果。
設計的價值,也許不在第一眼的驚艷,而在日常的持久與細膩。
每一張照片背後,都有一個「被生活化過的版本」。
當畫面中那些柔焦的光線與飄逸的窗簾都不在時,空間還能不能讓人安心?這就是設計細節的力量。
也許,我們不必追求別人家的樣子。
學會看懂空間,才是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開始。
你不需要擁有一個像雜誌那樣的家,
你需要的是,一個為你量身調過比例、光線、與動線的空間。
若你正在思考怎麼讓家更舒服、更順眼,或想了解設計從哪裡開始,
我們樂於和你聊聊。真正的設計,從理解生活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