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建築不是艱澀理論,而是宜人日常:台中綠美圖的故事--妹島和世的設計精神,教我們如何用生活眼光去感受建築

2025.10.04

(妹島建築師的北齋美術館,強調社區意識與居民的生活融為一體)

當一座城市迎來新的文化地標,往往不只是一棟建築的誕生,而是人與空間關係的重新展開。台中即將在 12 月迎來一座令人矚目的新建築——「台中綠美圖」。這是一個結合 圖書館 美術館 的複合空間,由日本普立茲克獎建築師 妹島和世(Kazuyo Sejima 親自操刀設計。

消息一出,許多人都充滿好奇:這位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建築師,會如何在台中打造出她的作品?而我們,如果不是專業建築師,要如何看懂這棟建築呢?

事實上,好的建築從來不需要你具備專業背景,因為建築本來就是為所有人而存在。妹島和世的設計精神,正是如此。她的建築不是高高在上的艱澀理論,而是希望每一位走進來的訪客,都能自在、愉快,甚至忘記自己身處在一座「文化館所」裡。

妹島和世:透明與輕盈的建築語言

妹島和世,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建築師之一。她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 SANAA 建築事務所,並於 2010 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——普立茲克建築獎。她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,包括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、盧浮宮朗斯分館、紐約新美術館,無一不是城市文化的新象徵。

她的建築風格有幾個關鍵字:

  • 透明:大量使用玻璃與輕薄結構,讓邊界消失。
  • 流動:空間不被僵硬分隔,而像散步路徑般自然延展。
  • 親近:她的建築尺度通常壓低,不是壓迫感,而是讓人感覺「我可以放鬆下來」。

而在台中的「綠美圖」,我們再一次看到她的特質。只不過,這一次她將建築精神落地到台灣的文化背景中,與在地公園、街道、市民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。

如何用生活眼光感受綠美圖?

許多人以為「看懂建築」需要懂得結構、材料,甚至要能看圖面。但妹島和世的作品,恰恰相反。它的美感來自直覺的感受,而不是艱澀的理論。你只需要走進去,就能感受到這三個特質:

1. 透明感:像森林一樣的輕盈

在綠美圖裡,玻璃成為最重要的語言。牆壁不是厚重的屏障,而是像森林裡的樹影一樣,若隱若現。當你坐下來閱讀,或只是靜靜散步,你會感受到陽光與綠意流入室內,彷彿建築本身已經消融,與公園合而為一。

 這就是妹島和世一貫的建築哲學:模糊內外的邊界,讓人與環境融為一體

2. 流動感:像散步一樣的動線

傳統的美術館或圖書館,往往是一間間分隔清楚的房間。但綠美圖的動線設計,卻像是一條不斷延伸的散步道。你可以隨意走動,偶然遇見展覽、隨手翻開一本書。

這種自由感,讓空間不再拘謹。你不是被規訓的觀眾,而是自在的參與者

3. 宜人尺度:不是高不可攀,而是平易近人

很多人一提到美術館,腦中浮現的是高大、冷峻的空間,讓人不敢大聲說話。但在綠美圖裡,空間被壓低成親切的尺度。

這種設計,讓人感覺不是「走進文化殿堂」,而是「在城市裡多了一個放鬆的客廳」。這就是妹島和世最厲害的地方——她把文化空間變成日常的一部分。

台中的文化地圖:綠美圖的意義

台中近年來逐漸累積文化建築的能量。2016 年,伊東豊雄設計的「台中國家歌劇院」開幕,以雕塑般的曲線成為城市象徵。如今,妹島和世的「綠美圖」則以完全不同的語言,補足了另一個面向。

  • 歌劇院:強烈、雕塑感、戲劇張力。
  • 綠美圖:輕盈、透明、貼近生活。

兩者形成有趣的對話,一剛一柔,既展示了台中的國際視野,也塑造了市民能親近的文化地圖。

對市民來說,綠美圖不是「偶爾造訪的建築」,而是週末可以來散步、帶孩子看書的地方。對旅客而言,這裡則成為認識台中文化氛圍的新窗口。

與日常的呼應:安靜卻能影響生活

妹島和世的綠美圖提醒我們:設計真正的價值,不在聲量,而在能否讓人安心生活

她用透明、流動、宜人的尺度,把建築變成一個親近的日常場景,而不是一座需要仰望的紀念碑。對我而言,這樣的精神正好說明了設計的本質——它不需要浮誇,也不必高調,卻能在無形中改變人與空間的關係。

帶回屬於你的「綠美圖時刻」

台中綠美圖即將正式開幕,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走進去。不需要懂建築,也不需要解讀複雜的設計理論。你只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、用身體去感受,就能體會這座建築所帶來的透明、流動與自在。

很多人會擔心:「可是我們自己的家,不可能像綠美圖這樣吧?」
事實上,答案是:可能的
因為綠美圖的精神,不是巨大的建築規模,而是空間中的細節——光線如何進來、動線如何流動、角落是否舒適。這些原則,完全可以被轉化到居家設計中。

如果你也希望把這樣的「情緒價值」帶進自己的家裡,不必是公共建築,不必是大師設計,只需要一個懂得傾聽、懂得生活的設計師,就能實現。這正是我在每一個案子裡所做的事。

歡迎和我聊聊,讓我們一起找到屬於你自己的「綠美圖時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