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不大聲》Vol.8 不是風格,是方向:為什麼「低調而穩定」才是真正的設計語言

2025.08.27

(風格,只是針對某個時期或地域的人們的集體思維之下,所延伸出的表象的語彙及符號,對其所作的一種歸納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有些空間,並不特別引人注目,卻讓人一坐下來便不想離開。你可能說不上它是哪種風格,也找不到明顯的裝飾語彙,但你會記得那種感覺簡單、安靜、完整。這樣的設計,正是我們一直走的方向。

不談風格,談關係

我們時常被問:「你們的風格是什麼?」這樣的提問其實源自一種慣性思維認為每個設計都該被命名、被分類。但我們所追求的,是讓空間不需要被歸類,也依然能成立;是讓人走進去,不需要說明,就能自然地使用。

我們相信,好的空間,是能與人建立關係的空間。不是用表面語彙來靠近使用者,而是用比例、光線、質地與秩序去支持生活本身。這些關係,也許外表看來平凡,卻往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。

設計的語言,是內斂而有生命力的三條脈絡

多年來的實作經驗中,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設計語言。它不是靠風格辨識的,而是來自日復一日對空間的觀察與琢磨,慢慢凝聚出三條穩定的脈絡:

一、可適性與非指令性
我們不預設使用者該如何行動,也不以設計來規訓生活。家具的尺度、行走的路徑、光線與結構的交會,都提供足夠的自由與彈性,讓每一種日常都能自然展開。空間不說教,只靜靜地支持。

(補充說明)這裡所說的「非指令性」,是指空間不強調唯一的用途或行為方式,而是鼓勵使用者根據自己的習慣去詮釋、轉換與延伸。比起「這裡就是閱讀角落」、「那裡就是放沙發」,我們更傾向讓空間保有開放性與彈性,不設限、不干預,讓生活自然流動。

二、節制中的留白
我們不倚靠裝飾來強化設計感,而是在材質轉折、結構連續與光影流動之間,保留適當的留白與餘韻。這種節制,不是冷淡,而是讓人能感受到空間的呼吸與韻律,是留給使用者的想像空間。

三、內在一致、外觀多變的系統性
我們的作品在外觀上可能相當不同,卻共享相似的邏輯支架與選擇方式。這些系統性,來自對比例、節奏與安靜層次的掌握,使每個空間都能自成一格,卻彼此呼應。

這些作品不靠形式彼此連結,卻透過一致的設計邏輯穩穩承接生活。它們可能存在於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空間單元,面向不同的家庭成員與使用需求,但在比例、動線、節奏與光的處理上,始終保有一種內在的延續性。它們不喧嘩、不標榜,卻靜靜地搭起了人與空間的關係網絡就像每一處日常據點,看似獨立,卻都呼應著生活真正的樣子。

設計不是語彙競賽,而是行為支持

我們曾經參考過各種空間場景,有些來自飯店、有些來自住宅,但每一次觀察,最後都回到一件事:人怎麼在這裡生活?

我們關注的是:人在這個空間裡,是否能夠自在地展開日常?空間是否能接住他們的節奏?是否能容納靜下來的時刻,也不阻礙動起來的動線?

當設計回到「支持行為」這個出發點,許多原本習以為常的設計選項,會被重新審視。這些反覆調整的結果,或許不張揚,卻為每一個人留下更大的彈性與自由。

我們的作品,不標榜,但能長久

我們並不急著用設計讓人驚豔,而是希望它能被「默默使用」。那些你一眼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一盞燈的位置、一道光的投影、一個坐下來剛剛好的高度——正是我們最重視的地方。

這些空間,不為定義而生,但總能自然地展開生活的輪廓。

讓我們一起,為你的生活找到空間的重心

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「不用說就能理解你」的空間;
一個不靠標誌性語彙,卻能讓你慢慢住進去的空間;
我們很樂意坐下來,靜靜和你聊聊。
設計,不一定要大聲,但一定要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