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不大聲》Vol.3 設計的底層邏輯:不是外觀風格,是思考的方式

2025.07.27

(設計的底層邏輯是什麼?答案不難找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這幾年,「底層邏輯」這四個字變得很紅。不管是哪個領域,只要談到這個詞,好像就比較有深度、有方向。但老實說,這並不是什麼流行語,它其實是一種習慣,一種對事情追根究底的思考方式。

在室內設計這一行,我們每天要面對各式各樣的「表層問題」
我的風格適合北歐還是現代?
可不可以做很多櫃子?
沙發靠這邊會不會比較好?

但這些問題,往往不是設計的起點。
它們只是現象,不是本質。

不是風格,是你為什麼需要設計

很多人第一次見面,最常問的是:「你覺得我家適合什麼風格?」或者是,拿了一本日本的旅遊雜誌中的湯屋,說「我想要把我的客廳作成那樣。」

但設計師其實無法直接回答這個問題,因為那像是在問醫生:「你覺得我適合吃什麼藥?」

我們要先了解你的生活節奏,你的家有幾個人,你們怎麼吃飯、怎麼休息、怎麼使用空間,你最討厭現在家的哪一個角落這些,才是我們要一起釐清的起點。

當我們把這些底層條件盤點出來,設計的方向,就不會只是跟著流行走,而是從生活本質長出來的樣子

對於設計師來說,真正的設計能力,從來都不是「擅長」某種風格形式的營造,而是把居住者的生活方式,轉成可以被使用的空間。

表面是櫃子,底層是人生的排序

收納,是另一個很常被提到的需求。

「我們家東西很多,可不可以多做幾個櫃子?」

這句話沒有錯,只是它說的是結果,不是原因

為什麼會覺得家裡亂?是因為動線卡卡?還是因為捨不得丟東西?還是因為沒有一個讓物品自然回家的邏輯?

有時候,設計不是幫你多做一個櫃子,而是幫你釐清什麼才是你真正需要保留的,然後讓它們住得剛剛好。不是塞進去,是擺對地方。

這樣的收納,才不會三個月後又回到亂的原點。

預算背後,其實是選擇的優先順序

預算永遠是現實中的限制。但預算分配,其實是一種價值排序。

我們會問你:
「哪個空間對你來說最重要?」
「有沒有什麼問題,如果不處理,你會一直很在意?」
「你願意把更多預算,放在生活品質上,還是材質外觀上?」

沒有標準答案。但設計師的角色,就是協助你做出選擇,而不是幫你畫一張所有東西都剛剛好、但做不出來的圖。

底層邏輯,不是要讓人感覺難,而是讓你知道:你的選擇是有根據、有理由的,不是亂槍打鳥。

所謂「設計感」,其實來自一致的邏輯感

很多人說:「你們這樣設計出來,真的很有設計感。」

但說穿了,那個「感」,其實是整體邏輯不破的舒服感
燈具的位置、材質的收邊、線條的走向、家具的距離感,全都有理由。

不是花俏和技巧,是每一個環節都照顧到了,不會彼此打架、不會讓人出戲

這才是設計真正的力量。不是多厲害的形狀,而是多一致的思考。

室內設計有點複雜,不過答案不難找

很多人會說,設計師都講得太複雜,其實我完全理解。
但我們不是故意要講深,只是想讓你知道,設計從來不是一件只靠感覺的事

有些答案,我們不會馬上給,因為我們在陪你一起釐清。
有些選擇,我們不會幫你決定,因為我們相信你可以。

設計師的價值,不只是畫圖或選材,而是能看見那些屋主暫時還看不見的底層邏輯
讓你慢慢理解:原來這些設計背後,其實有一套專屬你生活的節奏與脈絡。

這,就是我們存在的理由。

如果你也在找一位願意慢慢走、陪你一起釐清底層邏輯的設計師,那我們或許是適合的一組搭檔。歡迎私訊,我們可以從一杯咖啡的節奏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