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風格,不是設計出來的——台灣未命名的美學

2025.10.25

(台灣人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與美學觀點,只是,還在確定、進化及形成共識的過程中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我們都知道,日本人有自己的審美觀,美國人也是,其他國家也有。
但奇怪的是,當談到室內設計與美學時,為什麼我們從來沒聽過「台灣人的審美觀」?
為什麼「台式風格」聽起來那麼模糊?

我們耳熟能詳的,有「日本風」、「北歐風」、「無印風」、「美式鄉村風」……
唯獨沒有「台式風」。
那麼,這背後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
台灣的「未命名美學」

台灣這片土地的文化,長久以來就不是單一血統。
從日本殖民、美援時期,到國民政府遷台,再加上全球化的洗禮,
我們吸收了太多元素——
日式的克制、歐美的開放、中式的象徵。

結果是,我們的生活充滿審美經驗,卻沒有清晰的審美敘事。
我們熟悉許多風格的語彙,但從未發展出自己的語言。
這不是缺陷,而是一種「還在進化的狀態」。

懷舊不等於風格

許多人在尋找「台式風格」時,往往把童年記憶拿出來當代表:
磨石子地板、老木窗、花磚、紅磚牆。
那是我們共同的空間記憶,但老實說——那只是懷舊,不是風格

懷舊是情感的反應,風格則是文化的再生。
真正的風格,不是重現過去,而是從過去的生活中提煉出新的語法。
就像好萊塢電影,它從來不是誰設計出來的;
它是經由時間、社會與群體生活自然生成的結果。

信心的缺口與被誤解的「台」

台灣人其實不是沒有美感,而是對「自己的美感」缺乏信心。
這份不自信,被語言與媒體放大。
「台式」三個字,常被誤解成「低俗」、「廉價」、「落伍」——
甚至被娛樂文化戲謔化,例如熱狗的〈我愛台妹〉,
讓「台」變成一種嘲諷而非認同。

然而,真正的「台式」生活,其實有其深層美學:
狹小卻靈活的格局、混搭卻溫暖的物件、
節省卻充滿人情味的空間安排。
這些不只是生活習慣,而是被忽略的美感根源。

包容力,是台灣最深的美學基因

我們說台灣人對自己沒信心,但換個角度想:
正因為這片土地包容力極強,
它讓東西方文化能自然共存,也讓新舊生活層層交疊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也許我們正慢慢覺醒。
畢竟,一個風格的誕生,
和一個國度的文化廣度與深度,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台灣的風格或許還沒被定義,
但那不代表它不存在——它正在生長。

風格,是長出來的,不是做出來的

風格,從來不是一個人設計出來的。
它是群體的集體選擇,是文化的自覺。
真正的風格,和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有關。

它就像一顆小樹,需要陽光、雨水與時間。
我們不該急著給它命名,也不需要模仿別人長成什麼樣。

現在的我們,或許仍在向各種美學借用,
或向世界各地的大師致敬——但那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。
因為在借用與學習之中,我們同時也在試著找出「什麼才屬於我們自己」。

也許有一天,當我們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,
能像鄰國的日本人那樣驕傲地說:「日本人就是要住大和式的空間。」
那時候,我們或許也能說:「台灣人,就是要住屬於台灣的空間。」

生活中的覺醒:巴西咖啡的故事

我記得在美國唸研究所時,有位來自巴西的同學。
有次我開玩笑說:「Daniel,哪天我去巴西找你,你要請我喝世界有名的巴西咖啡喔!」
他笑著回答:「我們那裡,就叫咖啡,哪來的巴西咖啡?」
全場笑翻,但那句話我到現在都忘不了。

我們口中的「巴西咖啡」,是別人命名的;對他們而言,那只是日常。
也許有一天,當我們不再急著問「什麼是台式風格」,
而是自然地生活、自然地設計,
那時候,它就會像巴西咖啡一樣——不必被命名,因為它早已存在。

讓你的家,也成為台灣美學的一部分

如果你正在思考家該長什麼樣、又不想被「哪一國風格」所侷限,
那麼,也許現在正是時候——試著讓設計從你的生活出發,從你習慣的動線、氣候、光線開始。

我們專注於以生活為核心的室內設計,
我們相信,「台灣風格」不需被複製,而是被理解。
讓我們一起,讓你的家成為那顆慢慢長大的小樹——
靜靜地、有自己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