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他們的房間,不只是讀書的地方

2025.07.26

(從設計角度,重新理解青春期的空間需求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在做室內設計的過程中,我們最常被問到的需求之一,是孩子的房間。

「國中、高中了,要幫他準備一張大書桌,還有一個大書櫃。」
「他現在要拼學測,我想讓他住在安靜一點、沒電視的那一間。」

這些需求沒有錯,但也很常出現一種現象:
孩子的房間,最後只剩下三樣東西:書桌、床、書櫃。

看似功能齊全,卻少了什麼。少了一點孩子的氣味、少了一點生活的樣子,也少了一點對青春期孩子內在轉變的理解。

他們正在長大,不是正在「裝配」

青春期的孩子,是一種「正在成形」的狀態。
他們的身體長高了,但情緒還在尋找安放的方式。
他們開始思考自我,也開始需要一個屬於「自己」的小小領域。

這樣的狀態,不只是「讀書」而已。當設計只圍繞在升學、書桌與考試時,我們就很容易忽略一件事——空間不只服務功能,也承接情緒。

一個只強調效率的房間,可能會讓孩子感覺:「我只被當成考試的人生機器。」
但一個理解他內在變化的房間,會讓孩子知道:「我被看見,也被理解。」

每個孩子,都需要「位置切換」

我們常聽到一句話:「坐太久對身體不好。」
但在升學壓力下,孩子卻常常從清晨坐到深夜。除了疲憊,其實也會影響學習效率與情緒穩定。

所以,我們在設計時,常建議家長不要只設計一張書桌,而是設計幾個可以自由切換的「位置」。

例如:

  • 一張靠窗的小桌,讓孩子偶爾坐地寫寫字、整理筆記
  • 一張懶骨頭椅或靠墊,讓孩子可以輕鬆閱讀、放空、聽音樂
  • 一面站立書寫板或塗鴉牆,鼓勵他們站起來、動起來,釐清思緒

這些設計的本質,其實是為身體「鬆一下」,也是為心理「留出口」。

除了書桌,還需要一個「呼吸角落」

空間不用大,但要有一個地方,是他可以窩著、不被打擾的小基地。

也許是:

  • 一個靠牆的角落,放著喜歡的抱枕、畫板、小燈
  • 上下舖床下層的小空間,加裝柔光燈與簾子,變身為小書房
  • 書櫃後方的凹處,規劃成閱讀與放空的角落

這個區域,不是為了成績,不是為了考試,而是為了他自己。

是可以放下書本、接住疲累、也可以做夢的地方。

牆面設計,是幫助他整理,而不是要求他整齊

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的房間整齊一點,但我們其實不建議用「整齊」的標準去要求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。

與其要求「每樣東西收進櫃子」,不如設計一種可以隨手擺放、隨時整理的牆面系統

像是:

  • 洞洞板+掛勾組合,掛起包包、球拍、耳機
  • 可替換的展示層架,讓孩子放上他此刻喜歡的物件
  • 小白板或手寫牆,讓他寫下倒數日、喜歡的話、或是自己立的目標

牆面不是展示給別人看,而是讓孩子表達自己、整理自己。

空間可以引導情緒,也可以接住情緒

不是每個孩子都善於表達情緒。
有些孩子喜歡關燈聽音樂、有些孩子喜歡安靜畫畫、有些孩子只是想一個人靜靜躺著。
這些行為,不是懶惰或逃避,而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。

我們可以做的,是設計一些承接情緒的細節

  • 使用暖色溫燈光,創造舒緩氛圍
  • 地板鋪上軟墊,讓他可以安心坐著伸展或靜坐
  • 預留一小塊可塗鴉的黑板牆或玻璃板,讓他塗寫情緒、塗寫生活

當空間有情緒的出口,孩子就不會一直悶著。

最後一點:一起參與,不要代為決定

孩子的房間,不是父母的附屬空間,也不是展示成果的樣品間。

我們鼓勵設計過程中,邀請孩子參與討論
你喜歡什麼顏色?你覺得哪邊比較安靜?你想怎麼擺放你的吉他?

與其強調「這樣比較有效率」,不如說:「我們一起來想一個最適合你的房間。」
這樣的參與,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段溫柔記憶。

青春期的孩子,外表已經像大人了,但內心仍在尋找方向。

他們的房間,不只是讀書的地方,而是成長中的庇護所。

如果你也正在為孩子打造這樣的空間,歡迎與我們聊聊,

一起設計出不只是機能,更有理解與尊重的青春房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