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這不只是設計》Vol.33 整理師教你斷捨離?設計師幫你不必斷捨離

2025.07.25

(設計中,有一很重要的環節:收納的計劃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我們這幾年常常聽到一句話:「要學會斷捨離。」
社群平台上也流行「極簡生活」、「整理術」、「生活去蕪存菁」這類標籤。
但在我接觸的案主當中,很多人其實不快樂。

他們覺得自己應該要「捨得丟」,卻做不到;
他們覺得「擁有太多」是一種罪惡,卻又放不下記憶;
甚至有人對自己生氣:「為什麼別人可以清爽生活,我卻這麼亂?」

設計師與整理師,看的是不同的問題核心

我對整理師很敬佩,他們幫助許多人從混亂中找回秩序感。
但我想補上一句話:

整理師幫你整理物品,設計師幫你設計一個空間,讓這些物品自然被「善待」。

兩者沒有誰對誰錯,而是角色不同:

  • 整理師問的是:「你還需不需要這個東西?」
  • 設計師問的是:「這個東西對你有沒有意義?如果有,我幫你找到適合它的位置。」

有些人真的適合斷捨離,他們活得簡潔有力;
但更多人,其實需要的是一個能包容「擁有」的空間設計,讓生活變得有邏輯,而不是依賴丟東西來獲得秩序。

擁有東西,沒有錯

曾經有一位案主跟我說得很誠實:
「我也知道我衣服太多,可是那些衣服都是我人生階段的紀錄。」
她不是捨不得「物」,而是捨不得那段生命的印記。

如果我們只用「留或丟」來定義空間,那麼勢必就會壓縮人的情感與故事。
但設計的目的,不是只留下「功能」,而是讓你可以同時擁有實用與意義、秩序與情感

所以我告訴她,不用急著丟,我們可以依照她的生活動線與分類邏輯,設計不同層次的收納空間
常穿的衣服放在隨手可取之處,留念但不常用的衣物,設計隱藏式抽屜或高處收納。
最終,她擁有了她想保留的每一件東西,也重新找回使用的自在感。

被設計過的收納,讓你不用靠意志力去變得清爽

有時候,斷捨離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:
「我一定要變成極簡的人,我才配擁有整齊的家。」

但事實是,你不是不夠自律,而是空間沒替你思考。

如果每天早上都得掙扎:「這個要丟嗎?這個可不可以留?」
其實更累。

好的收納設計不是要你變得更強大、控制慾更高,
而是要讓你即使軟弱、即使疲憊,也能維持生活的秩序與流暢。

它幫你提前安排好物品的動線、分類的位置、生活的節奏,
讓你不需要壓抑自己的喜好,也不需要犧牲個人的情感。

真正的設計,是為「擁有」找到合理的安放之處

我認為設計的工作之一,就是讓「擁有」變得不那麼沉重。

我們會因為家庭、興趣、工作而擁有各種物品,這些東西也許不是每天都用,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。
而設計應該是給這些理由,一個安靜又合理的居所。

不見得都要藏起來,也不一定要展示出來,
而是找到它們在你生活裡的節奏

喜歡的書,不是要變成擺設,而是能讓你隨手翻開的朋友;
旅行的戰利品,不是讓你天天看著懷舊,而是適時出現提醒你曾經走過的風景。

如果你不想丟,那就別丟,但也別亂放

這是我常對案主說的一句話。

設計不是讓你斷捨離,也不是助長你囤積;
而是讓你的「想留」,有空間承接。

如果設計可以做到這點,
那麼你不需要再去內疚「我是不是東西太多了」,
因為家會幫你說:「沒關係,我們留得下。」

如果你也不是極簡主義者,也不想天天逼自己丟東西

沒關係,我們可以為「擁有」設計一個有邏輯、有情感、又好收納的空間。

歡迎你與我聊聊,讓設計不再只是「清空」,
而是讓你在「保留」中,也活得更輕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