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拙隅・觀境

2025.07.06

(彰化獨棟住宅作品介紹)

當我們從空中俯瞰這座熟悉的台灣中南部小鎮,一排排屋頂錯落有致,紅的、綠的、鐵灰色的屋瓦在陽光下閃爍著歲月的痕跡。它們並不特別,也不新穎,卻透著一種生活的真實與厚度。這些建築多半歷經了三十年、五十年,甚至更久,是某個時代「蓋來住」的產物,功能至上、結構簡單,長年與人為伍,與市場共舞,與氣候共生。

然而在這片熟成的建築布景中,一棟潔白、立面簡潔的三層樓建築,靜靜地坐落在街角處,它不高調,卻也無法忽視。它像是一段嶄新的語句,突然而謹慎地插入一首書寫多年的詩中。這不是一棟試圖炫技的建築,它甚至沒有太多裝飾語彙,卻透過節制與對比,清楚地說了一件事:「生活,可以被重新定義。」

這座建築所處的社區是台灣典型的傳統聚落型態,街廓緊湊、巷道深長,樓房與樓房之間彼此貼近,鐵皮加蓋早已成為默契般的存在。人們習慣以實用為主軸生活,騎樓是日常的延伸空間,二樓的陽台成了堆放雜物或晾衣的所在。這些建築或許在形式上稱不上美觀,但卻充滿人味與生命感,它們反映的並不是建築師的意志,而是住民的生活方式與經濟條件,是一種「被時間雕塑過的風景」。

而這棟新建的白色住宅,在這樣的語境中顯得特別。它不刻意迎合,也不完全脫離。它保留了社區的尺度,高度與鄰房一致,仍是三層樓,沒有向上拉高試圖彰顯存在感。量體的安排仍緊貼街道,與左右兩側老屋並肩而立,保留了連續的街屋線條。從這些選擇中,作為一位設計者,我試圖表達居住者的理性與謙遜:了解身處的語境,不盲目推翻,也不過度融合,而是選擇「溫和地介入」。

這棟建築的白色外觀,彷彿是一張等待被生活書寫的紙,乾淨、純粹,不急著表現。但如果你細看它的立面會發現,那些窗洞的開口不對稱卻有節奏,彷彿某種簡化後的建築譜曲。材質使用簡約,深色窗框、陽台扶手以金屬點綴,在白色基底中顯得清晰卻不浮誇。

最讓我感興趣的,是它如何處理與街道的關係。轉角處設有開窗,並非全面封閉,這表示這棟建築願意「被看見」,而不是築起高牆自我隔離。地面層似乎保有機車出入或居家活動的餘裕空間,而非純粹作為「展示的門面」。這些細節,透露出建築並不僅是為了建築而設計,而是思考了日常生活的進出、與社區的互動,以及使用者與環境之間的心理關係。

身為建築師,我經常思考一件事:當我們在一個老社區插入一棟新建築時,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是重新定義地景?是追求差異與辨識度?還是成為一種「過渡的語言」,讓傳統與當代之間,有機會產生溝通的橋樑?

我認為這棟建築做出了一種在地風格。它雖然新穎,但不是那種過度裝飾、極欲標榜品味的建築。它沒有大理石外牆、沒有浮誇的落地窗或雕琢式設計,而是回歸生活本身:良好的採光、恰當的開窗比例、清晰的空間配置、適度的退縮與街廓融合。

它不企圖改變這個社區的語言,而是以另一種安靜的姿態,寫下屬於自己的段落。它尊重原有的環境肌理,但也誠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理想。我們可以說它是一棟「在地的現代建築」,它知道自己是更新的一環,卻不急著去定義這個社區的未來。

也許,最終它能做的事情,就是站在這個街角,靜靜地看著周圍的孩子長大、老屋慢慢翻修、鄰居在門口閒話家常,它成為一種新與舊之間的調和音,既不喧嘩,也不逃避。

建築的價值,不在於它多驚人、多華麗,而在於它如何誠實地回應使用者的需求、環境的條件與社區的脈絡。這棟建築所傳遞的訊息不是「我與眾不同」,而是「我也屬於這裡」。

在這個看似平凡的社區裡,這樣的建築,其實正在默默改變整體的節奏與氛圍。它不代表破壞,也不代表妥協,而是象徵著一種進化:一種理解在地語境後,仍能創造自我語彙的能力。

作為建築師,我希望我未來設計的每一棟房子,都要像它一樣:有自己的立場,也有對土地與人的溫柔。不是只有設計感,更有對「生活本質」的理解與尊重。畢竟,我們所設計的,從來不只是建築,而是人與土地之間,一段又一段長長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