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我們真的需要擁有一個雕塑般的身材嗎?會因為沒有它而感到焦慮嗎?圖面來源:IDEOGRAM)
幾年前,看了一部很瘋的電影——
《Dodgeball:A True Underdog Story,中文翻譯:鐵男躲避球》。表面上是鬧劇,其實藏著不少現代生活的真相。
它講的是兩間健身房的對決,一家是超完美、超健壯、形象控管到不行的連鎖品牌;另一家則是社區裡的老舊健身房,器材老、空間小,但大家在裡面自由自在。
這兩家健身房各有一套話術。前者說:「你不夠好、你該變得更好、來這裡,你就能變得像那些雜誌封面人物一樣。」
後者說:「你可以是現在的你。只是,如果你想動一動、喘口氣、讓身體舒服些,我們在這裡。」
那時候我心裡一震—這不就是我們每天在面對的選擇嗎?
要成為那種「活得像雜誌廣告的人」,還是回到真實生活裡,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存在?
現代生活裡,有一種語言特別擅長製造焦慮。
它不會大聲對你吼,但話語裡藏著暗示,像是:
久而久之,我們開始懷疑:
現在的我夠好嗎?
我住的空間夠體面嗎?
我的家,是不是配不上我想要的人生?
這類語言在各行各業都很常見,健身、理財、育兒、房地產…當然也包括了室內設計。
我也曾經在網路上看到各種句子,例如:
我理解這些語言是為了吸引注意力,但有時候我也會想:
如果我們不是在幫助人變好,而是在強化他們的焦慮,那我們還是在設計嗎?
回到我自己,身為設計師,我也常常在思考:
我希望我的工作,能讓人住得更好。
但我不想用「你不夠好」這種方式開始一段合作。
空間設計,不應該變成一場形象競賽。
我見過有人希望家裡像飯店一樣奢華,卻住不到一個月就覺得無法放鬆;
也見過有人原本想要工業風,最後卻改成帶點木質調的自然風,因為那才是他放鬆的節奏。
所以我常說,設計不是替你設定一個標準答案,而是陪你找到那個「剛剛好的位置」—能容納你生活習慣的、你說得出口「我喜歡」的、你走進去會感到鬆一口氣的空間。
被定義太多次之後,也許我們可以不那麼急著定義自己
我們都被太多「該如何」包圍過—
該怎麼穿、該怎麼住、該怎麼成功。
但也許,人生的某些時候,我們可以換個問法:
如果這些問法能留在我們做決定的當下,無論是裝潢、搬家、買家具,
我們可能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——不是迎合外界的期待,而是回應內在的聲音。
我們都是 Average Joe
《Dodgeball》裡,那間叫做 Average Joe’s 的健身房,最後贏了。不是因為設備厲害,而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陪伴與理解。
它讓人看見:不是只有「最完美」才值得出現在世界上,而是「不需要完美,依然值得存在」。
我想,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空間設計角色。
不是用美學打敗誰,也不是用語言製造焦慮,而是當那個能讓人說出:「我覺得這樣就很好」的人。
這篇文章沒有要給你什麼建議,
只是想說—
如果你剛好在思考家的模樣,別急著看誰家做了什麼、今年流行什麼風格。改變,不是要成為別人,而是更覺得舒服的自己。
也許你可以先問自己一句話:
「我想要的,是讓誰舒服的家?」
如果答案是你自己,那已經是一個非常值得出發的起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