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在設計的過程中,客戶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偏好,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設計合作中最常見的誤會,其實都來自「我們以為對方懂」
我們經常聽到屋主這樣說:
「我已經跟設計師講得很清楚了啊,他怎麼還會這樣設計?」
「我以為他應該知道我不喜歡木頭地板的感覺…」
「那個材質不是我說過我不喜歡嗎?」
而同樣的,設計師也常苦笑回應:
「他沒有說得很明白,我以為他只是隨口提一下而已…」
「照片裡的感覺可以有很多種解讀,我沒想到他會這麼介意那個顏色。」
「每次開會都說『都可以』,我只好照常規來設計了。」
這些對話,有沒有聽起來很熟悉?
看似已經溝通過的細節,其實並沒有真正「對焦」。表面平靜,底層已經埋下誤解的種子。
在室內設計的合作關係中,最難的從來不是圖畫得不夠快、價格談得不夠低,而是—我們以為在溝通,其實在亂猜彼此的意思。
我們都太習慣用「我以為」來填補對話的空白:
但問題是,「我以為」往往只是我們自己腦中內建的畫面,並不是彼此的共識。
若沒有明確、清楚、反覆釐清的過程,那麼這些「以為」,就會慢慢變成累積的誤會。
① 「具體化」是第一步
與其說「我喜歡舒服的感覺」,不如說:
越具體,越容易讓設計師知道你在意的核心是什麼。
② 「舉例」比形容詞更有效
說「我希望浴室有飯店感」很抽象,但說「像誠品行旅那樣乾淨、安靜」就具體許多。
設計師能從你給的參考資料、照片、旅館經驗中,抓到脈絡與偏好。
③ 「反問」可以釐清設計師的理解
當你講了一段自己的需求後,也可以請設計師「說一次他的理解」,看看雙方是否在同一條線上。例如:
這樣的反問,不是測試,而是校準。能早點發現理解偏差,也能促進雙方的溝通習慣更穩定。
在設計的合作過程裡,我們不能只是「感覺不錯就這樣吧」,因為設計不是一次性消費,而是關乎未來五年、十年生活狀態的重要決策。
當你願意講具體、願意給範例、願意確認彼此的理解,
設計師也會更有依據、更安心地前進每一個設計環節。
真正有效的合作,是建立在「減少猜測、增加共識」之上。
我們相信,好的溝通,是信任的開始。
如果你希望在裝修的過程中,有一位能與你對話、理解你生活需求的設計師,
歡迎來和我們聊聊。我們用聆聽和細節,陪你一起建構真正適合你的空間。
設計,從理解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