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工地現場一定會有狀況的,重點是設計師如何面對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很多人對裝修最大的恐懼,不是預算爆表、也不是工期延遲,而是:
「萬一現場出包了,怎麼辦?」
尺寸不合?磁磚送錯?管線打到?這些問題,幾乎沒有一個工地能完全避免。
但問題真正的關鍵不在於「有沒有狀況」,而是—出現狀況時,誰負責處理?怎麼處理?
現場若出了問題,屋主往往第一時間會感到焦慮:「怎麼會這樣?」「那現在該怎麼辦?」
而此時,若設計師只是淡淡地說「這要問水電」、「那是木工決定的」,其實等同於把責任推回給客戶。
真正有責任感的設計師,應該主動出面統整資訊、分析原因、提出解法、協調各方。
因為在整個施工系統中,設計師最清楚原始需求、圖面意圖與施工邏輯。
不是誰該被罵,而是誰能把問題「處理掉」才重要。
我們將設計師的處理流程分為五個步驟。每一步都不是情緒反應,而是邏輯應對。
Step 1確認問題的真實範圍
第一時間不是急著「改」,而是冷靜分析「錯在哪?會影響到哪裡?值不值得處理?」
Step 2現場拍照與記錄
設計師會立刻拍下現況、量測尺寸,標註圖面,做成現場記錄。
這不僅能避免責任模糊,也能在後續協調與決策時,有依據可循。
Step 3與工班溝通協調
這時設計師扮演「中介與緩衝」角色,不讓衝突升高,而是讓解法浮現。
Step 4評估是否需調整設計或工法
有時為了搶救工期或控制成本,會需要對原圖面進行微幅修正:
這些變更,設計師需清楚標註並說明「改了會有什麼差別」,讓屋主做出有知情的選擇,而不是「被動接受」。
Step 5回報與記錄決策過程
問題處理完後,設計師應將:
一併回報給屋主。不是只有一句「處理好了」,而是讓客戶知道「發生了什麼」、「做了什麼」、「未來有沒有隱憂」。
這不只是告知,更是對屋主的尊重與信任的累積。
有次我們在浴室現場發現:磁磚牆的位置與圖面對不齊,退縮了將近 5 公分。
這 5 公分會造成什麼後果?
我們立刻停工、拍照、標記圖面,並與泥作與水電討論重作的可行性。
最後,我們與屋主討論後決定:
這個小變更看似不大,但就是這樣的「處理細節」,讓結果看起來沒有痕跡,也讓屋主安心入住。
設計師不是全能者,但他是現場唯一代表「整體邏輯與美感標準」的人。
只要他在,就有機會讓錯誤「不留痕跡地被修正」。
一位負責任的設計師,會用專業、紀律與溝通力,把現場問題「變小」,甚至讓你看不出它曾經存在。
他不會把錯推給別人、不會說「就是這樣啦」,而是讓你知道—
即使裝修是複雜的,也可以處理得有邏輯、有節奏、有誠意。
裝修過程中的變數無法完全避免,
但我們能保證每一個問題,都不會被忽略、被拖延、被轉嫁。
我們在現場,不是為了看熱鬧,而是為了替你守住結果。
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家,是一場被好好處理、被妥善照顧的過程,
歡迎和我們聊聊,從第一天開始,就把信任,放在對的人手上。
私訊我們,讓我們為你的家,守住每一個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