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不大聲》vol.9 裝修前的健康檢查?我們怎麼看科技驗屋這件事

2025.09.05

(每次看到「科技驗屋」四個字,總讓人聯想到健康檢查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房子和人的身體一樣,有時候看起來沒事,但裡面其實正在默默地出現一些變化也許是水管老化,也許是牆內滲水。就像身體檢查,有人選擇每年一次的基礎檢查,有人選擇多做幾項癌症篩檢,房子的檢查方式也有很多種選擇。

我們不反對檢查這件事。
但更關鍵的問題在於:我們對「檢查」的期待,是否放得太高?

儀器的角色,不是決定,而是參考

「科技驗屋」就是這幾年出現的檢查方式之一,它的特點是:用一些非破壞性的科技儀器來幫房子做一輪健檢,包括牆面是否空心、水壓是否穩定、牆體含水率高不高、甚至電路與排水測試。

這些工具就像是驗血、超音波、X等,可以看出一些問題的蛛絲馬跡。
但和所有檢查一樣,它也有界線。而且,每一家公司的檢驗結果,亦有可能會不同的。

它可以幫你初步掌握狀況,但它並不能代替拆除時看到的真實結構,就像沒有任何一項檢查,能百分之百保證你「不會生病」。

真正的檢查,是當我們走進現場

對我們設計師來說,其實每一次的現場丈量與拆除階段,本身就是最扎實的「身體檢查」。我記得有一位醫師曾經告訴我,針對每一位來看診的人,他何時開始看診?他會從這個人走進診間的那一刻開始觀察。

我也記得有一次,陪客戶看中古屋現場,我們發現牆壁有因地震而產生的裂痕,他憂心的詢問我,將來會不會有什麼問題。我回他: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問題,但我可以肯定的說,這棟大樓的結構撐過的當年的921大地震,你認為呢?

壁癌有時候不是儀器能立刻告訴我們的,而是我們在拆除舊牆時,發現水泥層背後的痕跡;水管有沒有問題,也往往要走到更新水電配置階段,才能真正看清楚。

所以我們不會排斥科技,但我們更相信
現場、經驗、和時間,才是看見真相的方式。
科技能幫忙,但無法替代現場;數據可參考,但不能代替判斷。

房子的健康,不只靠檢查,更要靠專業來維持

房子的健康,不是誰說了算,而是你能不能安心住在裡面。

科技驗屋是一種方式,就像健檢報告是一種參考。
但真正能走在你旁邊、一起面對狀況、找到解法的,是負責任的設計師與工程團隊。

我們不保證一開始就能看見一切,但我們會說:
我們會看到問題的所生的現象,分析解決的作法,在裝修過程中一併處理。

如果你還在觀望,不急,我們可以一起看

你不需要一下子就決定什麼都做,也不需要完全相信誰說的絕對準。
我們願意陪你從理解開始,慢慢拆解那些看不見、也聽不懂的專業資訊。
不只是看屋況,更是看見你未來的生活要怎麼安穩落地。

不急,慢慢看。
我們在這裡等你一起,好好把生活的空間弄懂、弄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