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你的家中,有沒有一個地方,是真正屬於你的?圖片來源:IDEOGRAM)
在這個系列裡,我談的不是設計風格,也不是作品多美。
而是設計背後,那些沒那麼顯眼、卻攸關合作的信念與選擇—
為什麼我不參加免費競圖?
為什麼我願意慢慢聊、卻不願意隨便畫?為什麼我相信尊嚴、信任與專業,也是一種商業邏輯?
如果你也正在找設計師,或者剛好想找一種比較安靜、但穩當的合作方式,
也許,這裡的文章,會讓你認識我多一點。
一個家的設計完成之後,我們往往會被眼前的成果吸引—家具的位置、光線的氛圍、牆面的顏色。但設計真正的重量,不在交屋那天,而是三個月後、三年後,甚至十年後,當一切歸於日常,我們是否還會說:「這,就是我想要的生活。」
我常在想,我們為什麼這麼重視「設計」?
或許,是因為它能為我們創造選擇的機會。讓你決定早晨的光線要怎麼灑進房間,讓你定義沙發旁那一盞燈,是為了閱讀還是陪伴自己靜下來。設計不是一種裝飾,它是一種對「生活方式的選擇權」的實踐。
但不是每一次設計都能真正留下什麼。
有時候,我們拼命裝潢,卻在入住後發現:那些美好的畫面,似乎沒有真正走進生活裡。椅子坐得不舒服、動線彆扭、清潔麻煩,甚至沒人真正用過那張高貴的大餐桌。這時你會開始懷疑:那段花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過程,到底換來了什麼?
這也是為什麼,我總會在設計開始之前,問你幾個問題:
你會在哪裡發呆?
哪個角落是你想逃進去的?
家裡有沒有一個地方,是你從來不會打掃卻又無法捨棄的?
這些問題,才是空間會不會留下痕跡的關鍵。
設計,不是交屋時的漂亮,而是歲月後的安穩
我曾為一位女士設計她的家。她說她很享受一個人,所以我幫她在每一處角落都設計了「可以與自己對話」的場景。不是熱鬧的電視牆,而是一張可以寫字的餐桌、一面可以貼便利貼的牆面、一張躺椅旁邊的插座。
半年後,她傳了一張照片給我,桌上是一張寫著「今天有點累,但還好」的字條,旁邊放著一杯涼掉的茶。我從沒看過這樣「使用過的設計」,但它讓我知道:我們的努力,沒有白費。
設計,是為了讓生活可以累積,而不是一直重新開始。
你想留下什麼樣的生活痕跡?
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種「不會被時間沖淡」的生活方式,歡迎你來聊聊你的想像與困惑。我不只設計空間,也陪你一起預想未來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