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注重居家空間的防潮,可以降低潮溼的氣候所帶來的影響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昨天下班的那場雨,應該讓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畫面——
撐著傘走回家,鞋子濕了,雨傘也在滴水。
推開家門的那一刻,才發現:沒有地方能打開傘晾乾。
地上太小,陽台太遠,只能暫時靠在牆邊或放在樓梯間,
等它自己乾。
但我們都知道,濕的傘如果不打開晾乾,隔天就會發臭。
久了傘骨會生鏽,玄關也會潮濕發霉。
這不是生活懶惰,而是空間規劃從未真正考慮過「雨天裡的生活節奏」。
在台北這樣的城市,家的設計若沒為雨天預留思考,等於少設計了一半。

玄關常被視為「過渡空間」,但在多雨的台北,它更應該是一道生活緩衝帶。
從外到內、從濕到乾、從工作到放鬆,
這裡不只是鞋子落腳的地方,更是雨天裡「卸下」的起點。
▸ 第一層:安置濕傘
一個好的玄關設計,應該要有地方讓傘「先暫放」。
例如立式傘架搭配滴水盤、或壁掛傘鉤與吸水地墊,
能讓雨水自然流乾、不弄濕地板。
若空間允許,可將這個小角落設計成可排水的凹槽區,
讓回家的人在放傘、脫鞋的同時,也完成生活節奏的轉換。
▸ 第二層:晾乾區域
許多人會將傘放在公共樓梯間晾乾,
因為陽台太遠、室內空間太滿,沒有「中間區」。
其實設計上可以規劃隱藏式拉桿或伸縮掛架,
讓傘能在窗邊或玄關側牆掛著滴乾,
既不佔動線,也保持通風。
這樣的兩段式雨具動線——先安置,再晾乾——
讓雨天回家不狼狽,也讓隔天出門不再手拿一把發霉的傘。
雨傘只是開端,潮氣的問題會一路延伸到鞋櫃、地板、牆面。
在設計階段若能預先考慮這些區域的濕氣來源,
就能避免日後反覆除霉與除味的麻煩。
▸ 通風式鞋櫃設計
密閉鞋櫃雖整齊,但在潮濕氣候中容易積熱。
使用百葉門或透氣背板設計,可讓氣流自然循環,
鞋子晾乾得快,異味也不易產生。
▸ 材料選擇與防潮細節
防潮地板、矽酸鈣板、耐濕木皮,
這些都是台北住宅應該優先考慮的材料。
特別是在廚房、陽台與浴室交界處,
若能以不同材質或細緻高低差作分界,
就能讓乾濕分流自然發生,而不是事後靠除濕機硬撐。
▸ 隱藏式除濕思維
與其到處放除濕機,不如一開始就把氣流設計考慮進去。
在櫃體上方預留氣孔、利用對流窗形成空氣循環,
讓空氣在家中自然移動。
這樣的除濕系統,比機器更安靜、更節能,也更優雅。
在雨天裡,聲音是另一種濕氣。
屋頂的敲擊聲、窗邊的雨滴、排水管的迴響,
都可能在無形中累積壓力。
聲音設計,其實是舒適度的一部分。
若在設計階段就考慮聲學條件,
家不只防潮,也能安靜得更有質地。
▸ 窗戶與牆體的隔音層
氣密窗與雙層玻璃能有效阻擋雨聲共鳴。
臥室、書房可採用隔音層牆體或吸音飾板,
讓雨聲成為背景,而不是干擾。
▸ 聲音的柔化材質
布簾、地毯、沙發、靠枕——這些柔軟的元素,
其實是最自然的吸音裝置。
當雨滴敲打窗外時,柔軟的材質會吸收多餘回音,
讓空間聽起來更靜、更暖。
在台北,雨不是例外,而是日常。
好的設計,不只是為晴天準備,更是為陰天留下餘地。
當設計能照顧到「下雨時的生活節奏」,
家才真正開始懂得生活。
如果你正準備裝修新家,
不妨趁著這段雨季,讓我們一起重新規劃你的生活動線與空間細節——
讓你的家,不只防潮、安靜,也能在雨天裡,
依然讓人想回家。
聯絡我們,讓家的舒適,從雨天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