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在地圖:信義篇》Vol.1 計畫區的格調住宅:讓家成為身份與生活的延伸

2025.10.21

(老社區的老屋翻新,不一定追求全然現代化,而是希望保留熟悉的生活質感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信義計畫區:國際與在地的交會點

台北若要展現城市的國際面貌,信義計畫區是最鮮明的象徵。
摩天大樓、百貨公司、跨國品牌,讓這裡成為商務人士、國際旅客的第一印象。但僅僅把信義視為「高樓大廈林立」是不夠的。

在這些耀眼建築的背後,仍有在地的社區肌理:吳興街的市場小吃、松德路周邊的老公寓、四獸山腳下的綠意生活。這些元素並存,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氛圍:國際與在地並肩而立,現代與傳統自然交織

這樣的氛圍,深刻影響了住在這裡的人,也決定了他們對「家」的期待。

家,不只是「住」

信義計畫區的住宅,往往被外界直接貼上「豪華」的標籤。但真正住在這裡的居民明白,他們追求的並不是外表的浮誇,而是一種格調。

格調來自什麼?不是價格的疊加,也不是材料的炫耀,而是生活態度的體現

  • 有人希望在家裡延續日常的低調節奏,即使外頭再繁華,回家就能找到安穩。
  • 有人把家視為生活舞台,能自在款待朋友,也能安靜獨處。
  • 也有人希望家能承載國際視野,但仍保留屬於台北的親切溫度。

這些需求,形成了一個共同點:他們要的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專屬於自己的空間詮釋

新舊並存下的設計思考

在信義區,最特別的不是單一的高端住宅,而是新舊並存帶來的多樣可能性。

  • 在計畫區的核心,住戶往往期待設計能呼應國際氛圍,但更強調「低調的精緻」而非鋪張。
  • 在吳興街或松德路的老社區,居民可能想讓老屋翻新,但不一定追求全然現代化,而是希望保留熟悉的生活質感。
  • 在象山腳下,設計要能尊重自然環境,同時照顧到住戶在都市裡追求的健康生活節奏。

這些狀況提醒我們:設計的重點,不在於形式,而在於回應每位住戶對生活的想像

格調的定義:身份與生活的延伸

對於住在信義計畫區的人來說,家常常不只是「遮風避雨」的地方,而是身份與生活的延伸。
這延伸體現在多個層面:

  • 職場身份:專業人士希望住宅能反映工作之外的另一面,帶有沉靜與專屬的氛圍。
  • 社交身份:許多住戶重視社交場合,設計不僅是私密空間,也要有能共享的格局。
  • 生活身份:國際化環境下的居民,更希望家能成為生活態度的載體,不流於千篇一律,而能展現「我就是這樣生活」的態度。

因此,「格調住宅」不是市場的口號,而是住戶與設計師共同創造出的結果。

國際與在地的張力

信義計畫區之所以迷人,在於它承載著兩種看似矛盾卻能並存的特質:

  • 國際化:這裡是外國商務人士、跨國企業駐點的聚集地。
  • 在地性:幾條巷弄裡的小吃攤、老鄰里,讓生活不至於失去人情味。

對設計師來說,這代表著挑戰:如何讓一個家既能展現國際感,又能留住台北的日常溫度?

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,但答案往往藏在細節裡——可能是對公共與私密空間的比例拿捏,也可能是對材質與氛圍的選擇。設計師的角色,就是把住戶的「生活狀態」轉化為空間表達。

信義區的格調,不在外表

在這裡,我們不必把「漂亮」當成唯一目標。漂亮的住宅比比皆是,但能讓人感受到獨特的,往往是格調。

格調的特質是:

  • 它不必張揚,卻能讓人感受到專屬性。
  • 它不是單純的風格,而是從生活裡自然流露。
  • 它需要設計師去觀察、提煉,再轉化成空間。

真正的信義住宅,應該展現的不是「你家看起來很豪華」,而是「你的家,真的很符合你」。

讓生活方式成為家的語言

信義計畫區的住宅,代表的不只是地段價值,而是生活與身份的延伸。
無論你是剛購入新建案、搬進新成屋,還是準備重新規劃生活,都不要把設計停留在表層。

現在,就是把你的生活方式轉化為空間語言的最好時機。
讓我們協助你,將信義的家,升級為格調的象徵,低調、專屬、卻能真實反映你的生活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