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設計,是一種對話的過程。而設計師,就是將對話的內容,轉譯成為實體的空間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翻了好多設計作品、追蹤了不少社群帳號,卻始終無法決定:「我到底要找哪一位設計師?」
不是不夠喜歡,而是—你隱隱約約知道,這不只是挑風格,更是挑人。
因為設計,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創作,它是一段對話的開始。
許多人找設計師的第一個提問是:「你擅長哪一種風格?」
但我常說,風格是結果,不是起點。真正重要的,是我們能不能好好說話、彼此理解。
你願意分享生活,我就能用空間回應你。
你願意告訴我你最不想要的,我就更能掌握你最想要的。
真正適合的設計師,不一定是畫得最快、說得最滿的那一位,而是能夠跟你在節奏上對得起來、在溝通上讓你感到安心的那一位。
因為好設計的底層,不是只有專業與經驗,而是信任與傾聽。
每一場室內設計合作,其實都像是一段短期但密切的旅程。
從討論需求、反覆修改、選擇材料、預算考量,到最後的完工交屋,設計師不是導演,而是旅伴。
這個旅伴是不是能和你一起走過猶豫、取捨與期待?
是不是在你壓力大、進度卡關時,願意用清楚的說明與同理心,陪你走完這段過程?
當你不確定自己說得對不對、想得清不清楚時,是不是有人不急著下結論,而是幫你慢慢釐清?
這些,才是真正關係到「合作是否順利」的核心。
而這樣的設計關係,其實也是設計的一部分。
當我們回頭看那些被細心設計過的空間,表面上看到的是風格、線條與燈光,但實際上每一處安排,背後都有故事。
有些是屋主曾經的夢想,有些是生活習慣的反映,有些是對家人的承諾,有些則是我們反覆來回後才決定保留的細節。
那不是我一個人「設計」出來的,而是你給了我關鍵的線索,我把它變成空間語言。
這份共同創作的歷程,遠比「這是哪一種風格」來得深刻,也來得長久。
那麼,也許你可以試著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:
我希望被怎麼對待?
我喜歡自己被提醒,還是被主導?
我在面對大量選項與細節時,會緊張還是自在?
我希望這段合作是快速有效,還是慢慢來但充分溝通?
這些答案,會幫你更快篩選出適合你的人。因為有時候,不是設計不好,而是頻率對不上;不是沒有人才,而是彼此期待不同。
當你找到那位能讓你願意說真話、能聽你說細節的人,設計才真正開始。
如果你喜歡這樣的節奏、不急著定調風格,而是願意一起探索空間與生活的關係,那麼,我很樂意成為那個陪你對話、也幫你落實夢想的人。
我是建築師,亦是室內設計師,有著二十多年空間設計經驗,擅長用緩慢而深入的方式,帶屋主看見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樣貌。
歡迎私訊我,讓我們先聊聊你的想法,也許,不急著開始,就是最好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