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設計的精彩之處,往往是一些不輕意的角落,而不是一個美美的全景圖,因為,那代表著生活的細節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這句話,來自某次屋主和我討論動線設計時不經意的話語。當時,我停頓了幾秒——不是因為這句話有多驚人,而是因為,它喚醒了我對設計最初的感動。
在設計的語彙中,我們常談主臥、客廳、廚房,這些功能明確、易於定義的區塊。然而,真正讓一個家有溫度、有「人味」的,往往是那些過渡的、模糊的、不被定義的角落——玄關與走道之間的空隙,樓梯轉角的一面牆,客餐廳之間看似無用的一個凹槽。
這些角落,不是功能主角,卻是生活的緩衝。
在這些角落裡,我們喘口氣、放空、轉身、稍作停留。它們不主動招手,卻始終在那裡陪伴著我們的節奏。
很多人對設計的期待,是把每一坪都「物盡其用」,每個牆面都得有功能。但對我來說,真正的設計,不只是塞滿,而是創造餘裕。
我曾經和一對夫妻討論玄關,他們原本希望設計成超大量收納區,但當我提到「你們會不會希望回家時,有個地方可以先讓視線停一下、腳步慢一下?」太太突然停頓了一下,笑著說:「其實我很懷念以前住家那個小玄關,沒有太多功能,但回家就是一種安穩的感覺。」
我們最後把玄關縮小收納比例,反而留下了一個簡單但有光、有質感、有溫度的角落。他們後來說,那個角落,是家中他們最常停留也最放鬆的地方。
有時候,過渡空間是一段故事的載體。
像某位屋主,喜歡收集老唱片,卻從沒找到一個適合擺放的地方。我們在主臥外的小走道處,安排了一面低矮展示櫃,上方保留光線斜斜灑入的牆面。白天的陽光與夜晚的間接燈光,都讓那一排唱片彷彿有了情緒。那不是任何一間房的主場,卻成了屋主回家必經、也最容易微笑的地方。
我們也曾在書房和客廳之間的轉角,設計一張簡單的小長椅,無靠背、無裝飾。那是一位媽媽為自己保留的「躲起來喘口氣」的地方。她說:「孩子睡著後,我都會在這坐個五分鐘,滑一下手機、發一下呆,再回到主場。」
這些角落,不是空間的主體,但卻是生活的縮影。
而真正細膩的設計,是願意為這些「好像可有可無」的片刻,留白。
身為設計師,我很少一開始就給出答案。我更喜歡問問題—尤其是當空間進入「非主要區塊」的討論時。因為,這些模糊地帶,正是讓生活感浮現的最佳時機。
很多屋主在初期無法明確說出「這裡要幹嘛」,但只要一起聊、一起回憶、一起探索,總會找到某些線索。
有些人想要一個「不被打擾的角落」;有些人只是想有個靠窗的椅子可以喝茶;有些人會突然想起童年家中某面牆的光影。
這些,就是設計的起點。
我一直相信,設計不是塑形,而是陪伴。
好的空間,不是功能滿滿,而是回得去、捨不得離開。
你是否曾想過,你最喜歡的空間片段,不是整齊的收納櫃,也不是漂亮的電視牆,而是一個剛好的位置?一束光?一個你能靠著的角落?
當我們願意放慢節奏,傾聽那些模糊但真實的需求時,設計會帶你走進更多細節—那些沒有明確「功能」的地方,也能成為你生活中最有溫度的風景。
你也許還在思考怎麼規劃預算、怎麼配置功能,或怎麼讓一家人都「用得好」。
但如果你願意,我想邀請你,一起坐下來,聊聊你理想中生活的節奏,聊聊你平常在哪裡發呆、喝茶、看孩子玩。
或許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決定一切;
我們只要一起,把你「捨不得的片刻」,留在家的角落裡。
我是一位安靜但細膩的設計師。
我相信生活不在喧鬧裡,而藏在你最自然的步伐與眼神裡。
如果你也想找一位願意聆聽、陪你慢慢說出心中畫面的人,歡迎私訊我,讓我們從角落開始,為你畫出專屬的生活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