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施工現場不NG》Vol.4 為什麼不能只靠「照片看進度」?

2025.06.30

(工地日誌只是基本的形式,重點仍在於工程進度與品質的掌控。圖片來源:彰化小型獨棟住家工地現場)

有些屋主會說:「設計師每週傳幾張照片給我就好啦,看得出來有沒有在動工就行了。」

這句話,聽起來合情合理,但實際上卻可能讓你錯過許多真正該關心的事。

照片的確可以幫助我們「看到」進度,卻無法讓我們「理解」現場。

這一篇,我們就來說清楚,為什麼只靠照片,其實不夠安全,也不夠真實。

一、照片,是畫面,不是感受

照片可以拍出:

  • 地板鋪好了
  • 木作開始安裝
  • 水電管線拉設完成

但照片拍不出:

  • 地板是否有空心敲擊聲?
  • 木作是否垂直平整?
  • 管線是否預留檢修空間、走線是否合理?

設計師現場親自走一圈、敲一敲、量一量、對一對,才能「看懂」進度的品質與風險。

有些進度是看得到的進度,有些則是看不到的品質。

二、照片無法呈現現場尺度與細節誤差

曾經有一位屋主,看了照片後覺得一切都很順,直到親自到現場,才發現:

  • 插座位置與原本使用動線完全錯位
  • 燈具孔位距離牆邊太近,會被櫃子擋住
  • 天花板封板後留下可見接縫,照片根本拍不到

原因很簡單:照片沒有比例尺,也沒有「使用者視角」,你看到的角度,永遠是拍照的人「選擇性給你看」的部分。

三、照片是靜態的,但現場是動態的

現場每天都有不同工種進場,今天是水電、明天是木工、後天可能是空調或系統櫃。

有時照片拍下的是「昨天剛做完的樣子」,但你收到照片時,現場已經有了變動(甚至錯誤發生了但沒拍到)。

只靠每週幾張照片,就像你只看每月一次體檢報告,卻忽略日常健康跡象。

四、照片無法記錄「邏輯上的錯誤」

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。

施工有很多邏輯層層相扣,例如:

  • 燈光與家具位置需配合
  • 冷氣孔位與天花板高度須協調
  • 開關動線與門的開向有關

照片拍得到開關,但拍不到「它到底好不好用」;拍得到天花板高不高,但拍不到「為什麼這樣做?」

這些邏輯,只有現場設計師對照圖面、根據使用情境實際判斷,才能抓得出來。

五、照片的「安心感」可能是假象

我們遇過很多屋主,看到照片後覺得「沒問題」,等實際入住才發現:

  • 插座不夠用、燈光昏暗、熱水器裝錯位置
  • 櫃子打不開窗戶、馬桶卡住櫃子角落

這些「使用上的不便」,往往在照片裡根本不會出現。

照片傳遞的是「完成度」的視覺證據,卻無法告訴你「完成得好不好用」。

真實案例分享:照片拍起來很美,現場卻踩雷

我們曾經接手過一個業主半途轉介的案子。

他原本的設計師每週傳回照片,看起來施工井然有序,業主也就放心繼續照圖走。直到某天他臨時到現場看了一次,才發現:

  • 廚具檯面高了 10 公分,老婆用起來很吃力
  • 書桌插座竟然在腳邊,而不是桌面上
  • 衣櫃門片開啟角度會撞到床尾櫃

這些問題,在照片裡都不明顯,甚至看起來很「整齊」。但實際使用就是不方便。

後來我們協助他重新處理部分設計與施工,也讓他學到了一課:照片看進度,不代表你看懂了施工。

照片不是問題,錯把照片當全部才是問題

我們不是說照片不重要。
相反地,我們每週都會拍攝、標記、整理照片給業主。
但這些照片只是輔助說明,不是進度的全部。

真正的進度是什麼?

  • 是設計師每週到場、實地丈量與觀察
  • 是主動發現問題、提醒客戶提前確認
  • 是根據空間邏輯,提出修改與判斷
  • 是在細節上、流程中,都有人站在屋主的角度思考

安心,不是來自看到照片,而是知道背後有人幫你看得更深。

想收到的不只是「照片」,而是真正的安心?

如果你也曾在收到照片時,感到有點模糊、有點不確定,
那是因為你的直覺告訴你:「我想知道的不只是表面。」

我們知道你在意什麼——你在意的,不是做沒做完,而是做得好不好、適不適合你。而這,正是我們存在的價值。

私訊我們,讓我們幫你看懂現場、處理細節,把每一張圖、每一個角落,都變成真正適合你生活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