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工地日誌只是基本的形式,重點仍在於工程進度與品質的掌控。圖片來源:彰化小型獨棟住家工地現場)
有些屋主會說:「設計師每週傳幾張照片給我就好啦,看得出來有沒有在動工就行了。」
這句話,聽起來合情合理,但實際上卻可能讓你錯過許多真正該關心的事。
這一篇,我們就來說清楚,為什麼只靠照片,其實不夠安全,也不夠真實。
一、照片,是畫面,不是感受
照片可以拍出:
但照片拍不出:
設計師現場親自走一圈、敲一敲、量一量、對一對,才能「看懂」進度的品質與風險。
有些進度是看得到的進度,有些則是看不到的品質。
二、照片無法呈現現場尺度與細節誤差
曾經有一位屋主,看了照片後覺得一切都很順,直到親自到現場,才發現:
原因很簡單:照片沒有比例尺,也沒有「使用者視角」,你看到的角度,永遠是拍照的人「選擇性給你看」的部分。
三、照片是靜態的,但現場是動態的
現場每天都有不同工種進場,今天是水電、明天是木工、後天可能是空調或系統櫃。
有時照片拍下的是「昨天剛做完的樣子」,但你收到照片時,現場已經有了變動(甚至錯誤發生了但沒拍到)。
只靠每週幾張照片,就像你只看每月一次體檢報告,卻忽略日常健康跡象。
四、照片無法記錄「邏輯上的錯誤」
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。
施工有很多邏輯層層相扣,例如:
照片拍得到開關,但拍不到「它到底好不好用」;拍得到天花板高不高,但拍不到「為什麼這樣做?」
這些邏輯,只有現場設計師對照圖面、根據使用情境實際判斷,才能抓得出來。
五、照片的「安心感」可能是假象
我們遇過很多屋主,看到照片後覺得「沒問題」,等實際入住才發現:
這些「使用上的不便」,往往在照片裡根本不會出現。
照片傳遞的是「完成度」的視覺證據,卻無法告訴你「完成得好不好用」。
我們曾經接手過一個業主半途轉介的案子。
他原本的設計師每週傳回照片,看起來施工井然有序,業主也就放心繼續照圖走。直到某天他臨時到現場看了一次,才發現:
這些問題,在照片裡都不明顯,甚至看起來很「整齊」。但實際使用就是不方便。
後來我們協助他重新處理部分設計與施工,也讓他學到了一課:照片看進度,不代表你看懂了施工。
我們不是說照片不重要。
相反地,我們每週都會拍攝、標記、整理照片給業主。
但這些照片只是輔助說明,不是進度的全部。
真正的進度是什麼?
安心,不是來自看到照片,而是知道背後有人幫你看得更深。
如果你也曾在收到照片時,感到有點模糊、有點不確定,
那是因為你的直覺告訴你:「我想知道的不只是表面。」
我們知道你在意什麼——你在意的,不是做沒做完,而是做得好不好、適不適合你。而這,正是我們存在的價值。
私訊我們,讓我們幫你看懂現場、處理細節,把每一張圖、每一個角落,都變成真正適合你生活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