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風格,只是一種表象。生活,才是一種真實面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你曾經也問過設計師一句話嗎?
「你覺得我家適合什麼風格?」
這句話,我聽過無數次。幾乎每位屋主在設計初談時,都會帶著一點迷惘又期待的眼神,問出這句話。彷彿只要決定了風格,就能往前一步、就能安心開始。
但我總是會放下筆、笑著回答:「不急,我想先了解你怎麼生活。」
當你輸入「北歐風」、「現代簡約」、「美式風格」或「日式侘寂」到網路搜尋引擎,立刻會跳出幾千張圖片,彷彿風格是種可以複製貼上的模板。但真正住得舒服、住得久的空間,從來不是從圖片開始,而是從你開始。
我們每天的節奏、習慣、甚至放鬆的方式,都該成為設計的起點。你是否需要一個有大餐桌、常常邀朋友來家裡吃飯的客廳?還是你更想要一個不受打擾的閱讀角落、可以泡杯茶、坐半天?
如果你有孩子,那生活會有不同的需求動線;如果你熱愛烹飪,那廚房的設計會成為核心。這些「看不見的風格」,其實比你選哪一種裝潢語彙來得更重要。
我曾遇過一位屋主,拿著手機給我看她最喜歡的韓系風格照片,簡約、淺色、寬敞。但聊著聊著,她告訴我她其實有很多書、很多收藏品、還有一隻很愛跳上窗台的貓。
我笑了:「那這些美圖裡都沒有書,沒有貓,沒有你。」
她頓了一下,才意識到,原來她喜歡的不只是風格,而是那種照片裡的空氣感與秩序感。於是我們從「風格」這個字,轉向更深入地談「你怎麼生活」。結果她的家,最後不是百分之百韓系,但卻成為一個完完全全適合她和貓咪生活的空間。
當然,我們依然可以使用「風格」這個詞來討論設計語彙,它是一種溝通工具,是協助你與設計師對話的起點。但我要提醒你:風格不該是設計的主導者,而是陪襯者。
空間的骨架來自需求、動線與情感;風格,是在這些基礎上自然長出來的皮膚。它應該貼合你,不是你去配合它。
我從業二十多年,看過無數空間最後成為了風格展示間,但卻無法承載屋主的日常。不少人以為風格是一種安全選擇,只要「跟風」或「流行」,就不會出錯。
但我始終相信,一個真正好的家,是屬於你自己的風格,甚至是「無風格也無所謂」的狀態—因為你住進去之後,它才開始有風格。
如果你也正在規劃你的家,下一次想問設計師「我適合什麼風格?」之前,不妨先問問自己:
我一天裡最放鬆的時刻是什麼?
我想在家裡做哪些事?陪伴、料理、閱讀、還是獨處?
我需要多少收納?是否希望家是清爽的還是豐富的?
從生活的真實節奏出發,風格會自然浮現,而且那個風格,不用急著定義,它會在你住進去的每一天,一點一滴長出來。
我是一位以「設計不從風格開始」為核心理念的空間設計師。
我習慣傾聽、提問、不急著給答案。因為我相信,設計不只是交件,而是關於你的人生如何被看見與成全。
歡迎你留言聊聊。當你準備好,不是來挑風格,而是想一起慢慢找出屬於你的生活樣貌—我會在這裡等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