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裝修預算說不出口?其實,願意溝通的人,家也更容易成形

2025.06.03

(設計前,先和設計師作預算上的溝通,反而可以節省很多沒必要的時間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你也曾經想裝修,卻在報價出現的那一刻默默打退堂鼓嗎?

別擔心,你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。

在我從事室內設計的二十多年中,我無數次看見一個場景反覆上演:屋主懷著興奮的心情踏進諮詢空間,滿懷期待地描述自己的夢想之家,卻在討論到預算的時候,語氣開始變得模糊,甚至刻意閃避。

「我們還沒想好預算啦,先看看你們的想法。」

「你就幫我抓一個中間值好了,不要太高,也不要太簡單。」

我完全能理解那種擔心被設計師「多報一點」的心理。但有趣的是,越是不說清楚,最後的圖往往越不如預期、預算越容易超標、整個過程也越多誤會。

說預算,不是洩底,是保護自己

有些人會認為「預算講太早,會讓設計師知道我的底牌」,但事實上,真正專業的設計師並不會「看金額開菜單」,反而會根據你提供的資訊,幫你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適當的安排。

你願意說得越明確,我就越能快速幫你篩掉不可能、集中資源在可行的方向,並且不浪費彼此的時間與心力。最重要的是,你能更早知道這件事情到底「做不做得來」,或者應該從哪裡退一步、讓整體平衡一點。

裝修是一種選擇題,但它不需要你孤軍奮戰。

我常告訴客戶:「你是選擇把錢用在廚房,還是主臥室?是想重整格局,還是讓收納更靈活?我來幫你看清楚這些選項,而不是一直幫你加總金額。」

裝修預算,常見三大迷思

迷思一:我心中的價格,別人也應該能做到。

很多人會參考親友的裝修經驗,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某個漂亮案例,就以為「差不多的東西」應該可以用差不多的價格完成。但真相是:每一個家的格局不同、條件不同、材料成本也會隨著時間與地點改變。單看照片,很容易產生誤解。

迷思二:不說預算,才能看到最完整的提案。

事實上,若你不先說預算,設計師可能會做出「夢幻提案」,但等到報價出來後,你會瞬間失望、甚至覺得自己被誤導。反之,一開始就說清楚底線,我們反而能做出「真實可落地」的方案,也會把設計重點放在最符合你需求的地方。

迷思三:我只要出得起設計費,工程費自然不會差太多。

設計費與工程費是兩件事,前者是腦力與經驗的價值,後者是實際的材料與工序成本。有些人花了不錯的設計費,卻沒預留足夠的工程費,導致設計無法實現、只好大砍預算重來。

換個說法,也許就比較容易開口了

我知道,「說預算」對很多人來說,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。但你可以試著這樣說:

「我心裡原本是抓250萬,最多不能超過300萬,這樣的範圍你覺得做得起來嗎?」

「我知道我預算有限,但我最在意的是主臥跟更衣室,其他空間可以簡單就好。」

「我其實也不確定行情,你可以幫我用『最簡單做得起來』的方式試算看看嗎?」

這些話,不只是數字上的討論,更是彼此信任的開始。當你願意講得真實,我也能回應得真誠。

用「國產車的價格」去幻想「進口車的配置」,是很多人的誤區

我們都希望用最划算的方式,實現心中最好的樣子。設計師會於設計階段,盡量把「情緒值」拉滿,作出客戶滿意的設計,但有時候,一談到工程預算,若沒有拉齊「期待值」,就容易陷入不斷修改、反覆退稿的泥淖裡,甚至耗盡了原本對家的熱情。

我曾遇過一對夫妻,一開始希望打造一個有飯店感的家,說想要大理石、隱藏門、大面電視牆,還要整合智能系統。我問他們預算是多少,他們說「100萬內」。我靜靜地看著他們,然後說:「如果我們從你們最在意的主臥開始設計,100萬是有機會的。但要像你們說的全部做到,預算至少要兩倍以上。」

最後他們選擇先做主臥,之後慢慢追加。結果是,他們住得開心,也推薦了親戚朋友給我。這就是誠實溝通的力量。

說預算,不代表你失去談判空間,反而是讓你的期待被尊重、被回應的開始。

如果你正猶豫該不該啟動裝修,或是擔心說了預算會被誤解,那不妨先來聊聊。

你不需要立刻決定什麼,也不需要準備一套完整的答案,

我們只需要一起看清楚:你的家,現在最該先完成的,是哪一塊。

讓我們從「最可能的版本」開始,一步一步,讓家成形。

 

歡迎私訊我聊聊你的空間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