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陽台在規劃時少放個一組清潔的水龍頭,即使作的再好看,仍不能滿足功能上的需要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大約二十年前,我替自己和家人設計了現在這個家。
那時候的我,還在累積經驗,預算有限,但熱情很多。
回頭看,那間房子承載了我當時對「理想生活」的全部想像。
如果你問我:「會不會後悔當年的設計?」老實說,我不後悔。
在當下的條件下,那確實是我能替自己做到的最佳版本。
不過,當一個室內設計師住在自己設計的空間裡二十年,每天走同一條動線、開同一扇窗、用同一個廚房,難免會慢慢看清楚——哪些地方,其實可以再想深一點。
一、你當年放過的細節,會天天出現在你眼前
先從最常「跳出來打招呼」的說起:細節。
當年在一些收邊、轉角比例、材質交界上,我沒堅持該怎麼作。
那時心裡想:「算了,看起來也還可以。」
結果是—
這些小地方不會大吵大鬧,但會默默出現在二十年的每一天裡。
走過走廊、坐在沙發、抬頭看天花,
總會有那麼一點點「如果當時再撐一下就好了」的感覺。
隔音也是。
年輕時,我把預算放在「看得見的地方」:木作、地板、櫃體、牆面質感。
隔音工程則被歸類為「能省一點就省一點」。
後來才發現,鄰居的聲音、家人的作息、看電視的音量,都會一點一點影響生活。
現在在做台北室內設計時,我幾乎都會提醒屋主:
隔音,不只是工程,是生活情緒的底噪控制。
燈光也是一樣。當年我的目標很單純:「把空間打亮」。
現在則會多想很多:光的層次、色溫、反射、低UGR,氣氛。打亮不難,難的是「舒服」。
二、未預留的,其實是對未來生活的低估
有些問題,剛搬進去的那幾年不會出現,但時間一長,就會慢慢浮上來。
例如:前陽台沒有預留水龍頭。第一次想好好刷洗陽台、澆花、處理戶外地面時,我非常真誠地問過自己一次:「當初為什麼沒多拉一支管線?」
天花檢修孔也是。
當年為了美觀,尺寸開得很小,看起來確實乾淨俐落。
直到第一次要維修設備、檢查管線,才知道那幾公分的差異,
會讓人多繞很多路、多花很多工。
再來是洗衣間與廚房。
當初的操作空間、插座數量,在「當下」是夠用的,
但二十年下來,家電增加、習慣改變,
你就會很明確感覺到:檯面好像永遠少一段,插座永遠少兩個。
後來在做內湖室內設計、老屋翻新時,我會跟屋主說:
設計圖上畫的是現在的你,但真正會住在裡面的是「十年後、二十年後的你」。
三、那些沒用到的家電,反映的是「當年的想像」
我家裡有一台當年堅持要放的大烤箱。
當初畫平面圖時,心裡的畫面很清楚:
週末烤麵包、烤雞、請朋友來家裡吃飯,多好!
彷彿只要有一台烤箱,生活就會自動變成料理節目。
結果現實是,二十年裡,它大部分時間都在幫鍋子找位置。
住久了才明白:
家電的選擇,其實是一種「對自己誠不誠實」的練習。
你是真的會用,還是喜歡那個假象?
你需要的是大烤箱,還是一個好清理、好操作的廚房?
所以現在和屋主討論廚房 設計時,我不只會問:「需不需要烤箱?」
我會改問:「一個月你真的會烤幾次?沒有它,你的生活會少了什麼?」
理想畫面可以有,但設計要替真實生活負責。
四、工程優先順序,是住久才排得出來的
有些事,是颱風教我的。
當年對外窗防水,我沒有放在「最優先」的位置,
覺得照一般流程施工就好。直到某次颱風,雨水從縫隙滲進室內,
木地板受潮鼓起的那一刻,你會非常清楚地意識到:
好不好看,可以稍微讓一步;會不會進水,真的不能妥協。
還有木作玻璃拉門。當初我很喜歡大面玻璃拉門的通透感,
沒有太多去思考重量、五金承重以及多年後的使用狀況。
結果是:多年下來,軌道略微下移,門還能用,但不再那麼順。
後來在接內湖舊屋翻新或中古屋裝修時,
我會把 防水、結構、窗戶、隔音、五金承重,放在非常前面的討論位置。
因為這些東西,完工照看不出來,
但你會在日常、在颱風夜、在半夜安靜的時候,慢慢感受到差別。
五、收納永遠重要,但重點不在「多」,而在「準」
二十年前,我已經算是很認真規劃收納的屋主了:
鞋櫃、衣櫃、更衣室、書櫃、廚房高矮櫃,甚至還有一間完整的儲藏室。
結果二十年後的真相是:我是那種會定期丟掉不需要東西的人,但是,還是覺得不太夠。真相是,有些東西你會覺得用的到,所以,在它們決定被丟掉前,留下。
原因不是因為「當年做得不認真」,
而是生活會變形:物品種類會變、家人結構會變、工作型態會變,
收納需求自然會跟著改變。
換句話說,收納設計不是「做滿牆」,而是替物品設計一條不費力的回家路。
二十年前的那個我,在當時的條件裡,已經替自己做出一個不錯的家。
我不想否定那個版本,因為沒有那一次「自己當自己的屋主」,
也不會有今天這些關於細節、工程、燈光、收納的體會。
只是,住了二十年之後,我更清楚幾件事:
哪些東西值得多花一點預算,
哪些項目應該排在優先順序最前面,
哪些設備只是漂亮的想像,
哪些設計,會在十年、二十年後繼續替你撐著生活。
成熟,不是說「當年都錯了」,而是知道,下一次可以怎麼做得更好。
如果你現在正準備裝修、換屋、做老屋翻新,
不只是想找人「把房子裝潢好看」,
而是希望這個家,十年、二十年後依然好住、好整理、好維修,
你可以考慮找一位,真的住過自己設計空間、
也願意把這些實話說出來的室內設計師聊聊。
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開始:
「在你未來的家裡,有什麼是二十年後也不想後悔的事?」
其他的,我來幫你一起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