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風水不設限》 Vol.6 懂理的人,也要懂心

2025.11.23

(專業的價值不止於技術,更在於能否安定人心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我一直覺得,風水老師和醫師,有些地方很像。
他們都面對焦慮。
一個焦慮的是看不見的「氣」,
一個焦慮的是身體的「病」。
而設計師,某種程度上,也面對同樣的東西——人心裡的不安。

專業的兩種樣子

某次看醫生的經驗,我遇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師。
一位非常專業,解釋得簡潔又清楚,但語氣裡沒有情感。
另一位講話不多,卻會停下來看著你,說:「這個狀況會慢慢好起來,不用太擔心。」

兩位醫師都正確、都盡責,但後者讓人「安心」。
因為他不只是治身,也在醫心。

我後來才明白,那份安心感,不是來自知識,而是態度。

 

風水老師其實也一樣。有的老師喜歡用理論、方位、八字去解釋一切;
有的則會先問你:「你這幾年過得如何?還順利嗎?」
前者講的是規則,後者聽的是人。

當一個老師只談理論,就像醫師只講病理,
屋主聽得懂,但仍舊焦慮。因為那份焦慮不是理性問題,而是「感覺」問題。

我曾遇過一位風水老師,他到現場不急著拿羅盤,只是安靜地在空間裡走一圈,然後說:「這個家設計的不錯,氣場很好,因為我感覺到空間都很溫柔。」
那一刻,我突然覺得,他其實比誰都懂風水。

設計師的角色,不只在格局

很多人以為設計師只管格局、材質、動線。
但在真實的現場,我們更常在安撫情緒。
有屋主怕風水、有屋主怕預算、有屋主怕後悔。
而這些「怕」,往往才是設計案最難的部分。

有時候,一句「這樣也很好」比任何圖說都更能穩住人心。
因為那句話背後,是理解,不是討好。

這讓我再次想到那兩位醫師。
理性的診斷很重要,但人更需要被理解的那一瞬間。
設計與風水,其實都在解一個問題——如何讓人安下來。

風水,是理與心的交界

很多人把風水當成信仰或禁忌,但在我看來,風水其實是一種「文化語言」。
它用一套象徵性的方式,讓人理解「空間的影響力」。
而設計師要做的,是把這種語言翻譯成現代生活能實踐的樣子。

比方說,老師說「床頭不能對門」,我不急著反駁,也不完全照做,
而是思考他真正的意思——
他擔心的其實是「睡眠安全感」。

這時,我會用轉折的方式處理動線,
或在床邊加一道光或屏風。風水的理,成了設計的心。

專業的核心,是溫度

這些年下來,我越來越相信,專業不是拿來展示的,而是拿來安定別人的。
無論是醫師、風水老師,還是設計師,真正能讓人信任的,不是學歷,也不是術語,而是那份「讓人覺得被照顧」的溫度。

所以,風水不設限,其實也提醒我們——懂理的人,也要懂心。
因為設計,不只是空間的科學,更是人心的藝術。

如果你在規劃家時,也在猶豫該聽誰的建議、該信哪一派說法,
不妨先從「你自己的感覺」出發。

我們可以聊聊,從你的生活習慣、節奏與需求,
一起找到理與心的平衡點——讓空間既合乎風水,也合乎你心中的安定。

因為最好的風水,是那個能讓你回家就想深呼吸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