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在地圖:松山篇》Vol.2 六十年代公寓裝修必備:保留情感,但讓生活更好用

2025.11.08

(年代公寓的新裝修的選項,保留情感,亦讓三代同堂的生活更好用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在松山區,以民生社區為例,隨處可見 60 年代興建的公寓。這些老屋外觀樸實,沒有華麗的大廳,沒有警衛,也沒有停車塔,但它們承載了無數家庭的記憶。有人從小在這裡長大,樓下的柑仔店、巷口的公園、鄰居的熟悉面孔,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
也因此,當老屋裝修時,許多屋主陷入掙扎:要如何保留情感,又能讓房子跟上時代?

60 年代公寓的典型限制

這些老公寓,雖然位置優越、社區氛圍好,但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:

  1. 格局侷限:走道過長、隔間過多,導致空間狹小,採光不足。
  2. 管線老舊:電容量不足,現代家電多了之後容易跳電。浴室和廚房的水管,常有漏水或水壓不足的問題。
  3. 收納不足:當年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物件,容易造成「東西愈住愈多,家裡愈來愈亂」。
  4. 安全性不足:防滑地磚、隔音、老人友善設計等,都是當年沒有的觀念。

很多有心的屋主看著這些問題,心裡會想:「是不是要全部打掉?那麼多回憶不就沒了?」這也是翻修最大的心理矛盾。

保留情感的三種做法

其實,裝修不等於要把過去全盤捨棄,但要承接未來。好的設計,能讓新意與實用並存。

1. 保留「場景記憶」

很多家庭對某些角落特別有感情,翻修時,可以選擇局部保留,例如只在玄關或餐廳的一小區塊延續磨石子地板,或是不作天花讓結構樓板或結構樑外露,成為家裡的記憶符號。這樣既能延續情感,又不影響整體設計。

2. 用光線與動線延續熟悉感

最讓人有記憶的,就是步登公寓了。這類型的公寓,原來的設計,可能採光不足。
這時候,設計師可以保留主要的空間邏輯,例如客廳仍然在原位,可以利用大面窗讓陽台仍保有一小區作觀景陽台。差別在於,把走道拉直、動線簡化,讓光線更順暢。熟悉感還在,但使用上更舒適。

3. 用材質來回應時代感

像洗石子或抿石子這類的材質,最有時代感,可以將他們和現代感較強的材質,例如金屬、玻璃等來作混搭,一樣可以產生很棒的組合。

更好用的三種提升

情感被保存下來,接下來就是讓生活「好用」。

  1. 收納牆面整合
    老屋的收納不足,最容易導致凌亂。將收納設計隱藏於牆面,例如走道整面收納櫃,或臥室牆面的隱藏衣櫃,能讓空間視覺簡潔。
  2. 多功能空間
    小宅裡最需要的就是彈性。書房 + 客房、餐廳 + 工作區,只要透過滑門或家具配置,就能切換不同功能。
  3. 設備更新
    暖風機、除濕空調、智慧照明,這些小小升級,能讓日常更舒適。特別在民生社區這樣濕度高的區域,防潮與通風設計更是關鍵。

為什麼值得翻修,而不是搬走?

很多人會問:「既然要花錢翻修,為什麼不直接換新大樓?」因為,即使在舊社區,也有新建案。
答案很簡單:舊社區(如民生社區)的價值,不只在房子,而在整個生活氛圍。

  • 新大樓可能有現代設備,但沒有熟悉的街坊鄰居。
  • 新環境可能漂亮,但沒有孩子成長的回憶與故事。
  • 翻修的本質,是在「保留歸屬感」的同時,讓家人過得更舒適。

很多人心裡會想:

  • 「翻修是不是比買新房還貴?」
  • 「如果翻到一半出現問題怎麼辦?」
  • 「我的老屋值不值得投資?」

這些疑慮很正常。經驗告訴我們,翻修的花費與規模可以很彈性,不必一口氣花到最高預算。重點是找到真正需要改善的部分,把錢花在刀口上。

如果你也在思考要不要翻修,不妨先和我們聊聊。我們會從你的需求出發,幫你評估 值得投資的地方,避免不必要的支出,讓翻修成為「既安心又划算」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