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風水的問題,多半不在格局,而在態度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在室內設計這一行,設計師最怕的不是改圖,而是「改信仰」。
有些案子,設計圖畫得再漂亮,也抵不過一句:「老師說不行。」
我記得某個外商辦公室的案子,規模不小,進度卻卡了好幾週。
原因不是預算,也不是施工,而是風水。
業主請來一位風水老師,帶著羅盤、量尺、筆記本,開始在現場繞圈。
老師走到一面牆前,說這裡不宜開門;
又轉過頭指著另一面,說那裡要封起來;
甚至連員工的座位排列都要調整成「避煞陣」。
我當時心想,這樣下去,恐怕連氣流都要迷路了。
說真的,大部分的風水老師都出於善意,
他們想幫屋主獲得安心。
只是,有時候那份善意會被誤用成「指令」。
一旦老師開始決定每道牆、每盞燈、每一張桌子的方向,
設計師就變成代筆員。
而空間,也不再為使用者服務,而是為了避開未知的恐懼。
我常覺得,這樣的狀態對雙方都是折磨。
屋主被夾在中間,設計師在現場進退兩難,
最後誰也不真正滿意。
風水老師有自己的體系,設計師也有。
一個談五行、方位、氣場;
另一個談動線、光線、比例。
兩者其實並不衝突,只是語言不同。
在一個健康的合作關係裡,
設計師應該要能理解老師的「象徵語言」,再用設計語言轉譯成空間邏輯。
例如,老師說「這裡容易漏氣」,
我們可以從空間角度去看:是不是通風太強?採光太直?
老師說「這裡要聚氣」,那可能代表需要視覺焦點、需要一個能讓人停下腳步的端景。
真正的專業,是能在文化與現實之間找到翻譯的能力。
我也遇過另一種情況:屋主自己懂一點風水。
他們查書、上網、問朋友、比方位、算流年。
最後的結果,往往是「知道越多,越不敢動」。
他們會說:「我想改,但又怕不順。」
或是:「老師A說這樣好,老師B說那樣更好。」
於是整個設計變成心理戰。
我能理解那份糾結——
當人面對未知時,總希望有個確定的答案。
只是,空間沒有「唯一正解」。
它是關於生活的節奏與習慣,而那正是風水最容易被誤解的地方。
在每個案子裡,我都提醒自己:風水不是敵人,它是一種文化的語言。
設計師要做的,不是去反駁,而是去理解。
如果屋主覺得一面牆的存在能讓他睡得安心,
那這面牆的存在就有價值。
因為設計的目的,不是「贏得爭論」,
而是讓人安心地生活在自己的信念裡。
在設計現場,我見過許多衝突最後都在一杯咖啡後化解。
我們拿出平面圖,一起畫出幾種可能的格局,
讓風水老師看到方向,也讓屋主知道選項。
那時候的氣氛,總會慢慢軟下來——大家都想要同一件事:一個順的空間。
我曾在國外工作過,那裡沒人談風水,
但每位設計師都在追求相同的原則——光、氣流、動線、舒適度。
換句話說,風水的本質早已存在於設計的DNA裡。
只是東方把它說得詩意,西方說得理性。
所以,我不把風水看作束縛,
而是一種提醒:別忘了人心的層次。
一個好的空間,不只是功能正確,
還要能撫平焦慮,讓人回家就能安靜地呼吸。
當風水老師變成設計師的時候,
我們或許也該想想:自己是否變成了「只信理性」的人。
在這之間,其實沒有輸贏,只有能不能聽懂彼此語言的問題。
風水不設限,意思不是什麼都信,
而是學會在多種聲音中,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踏實。
因為真正的好風水,不是被擺出來的,而是被生活出來的。
如果你也正在和風水老師、家人、或自己的「想法」拉鋸,
不妨讓我們一起把問題攤開。
帶著你的平面圖、在意的格局、和那句「老師說」——
我會用設計的角度幫你找出可行的方案:既不違風水,也不犧牲美感與動線。
讓設計說話,讓風水歸位——這才是室內設計最溫柔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