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設計,不只是節目裡的感動—從〈全能住宅改造王〉看家的真正價值

2025.10.02

(住宅,是生活的容器,也是情感的載體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近年來,日本的電視節目《全能住宅改造王》吸引了不少台灣觀眾。節目中,設計師帶領屋主從老宅出發,一步步打造出夢想中的新家。從空間的劇烈轉變到情感的細膩延續,最後幾乎都在屋主感動落淚的鏡頭中收尾。

這樣的橋段雖然有點套路,但卻打動了無數人。因為它觸碰到了一個最核心的情感:家,不只是建築,而是生活與回憶的容器。

為什麼日本的住宅節目更吸引人?

如果仔細對照台灣的室內設計節目,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不同。台灣節目往往強調「花了多少錢」與「裝潢得有多豪華」。觀眾看到的,通常是昂貴的材質、複雜的造型,甚至比拚誰的家更像樣品屋。這樣的內容雖然華麗,但卻讓人覺得遙不可及,彷彿只有財力雄厚的人才能享有。

反觀《全能住宅改造王》,觀眾群卻遍布各個階層。為什麼?因為節目中的屋主大多不是富裕的人,而是那些努力生活、願意為家人付出的普通人

他們的故事帶著真實的重量:

  • 有的是為了讓年邁父母過得更舒適。
  • 有的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。
  • 有的是為了夫妻能在熟悉的地方,繼續安穩地生活下去。

這樣的內容,讓觀眾感受到:設計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,而是生活中真正的支撐。這也正是為什麼,日本的節目能吸引更多人。

設計的核心:不是造型,而是理解

節目中最動人的片段,往往不是空間變得多麼豪華,而是那些細膩的情感橋段:

  • 保留下來的一根舊大樑,延續了家族的記憶。
  • 把不要的和服布料,轉化為椅墊,讓過去的溫度繼續存在日常中。

這些設計或許帶有節目效果,但它們背後的本質卻是真實的:設計是一場互動,是設計師理解屋主後的回應。

這正是專業設計與單純裝潢的最大差別。

  • 裝潢:只是把空間變得更漂亮。
  • 設計:是讓空間與人產生連結,延續記憶、對應需求、支持生活。

在台灣,這樣的理解更需要

台灣的購屋市場裡,多數人面臨的情境不是百年老屋,而是 新成屋 中古屋。那麼,在這樣的環境下,設計的價值又是什麼?

新成屋裝修

從一個空白的毛胚屋開始,設計師需要理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,將格局、動線、收納、光線與材質,一一轉化為真實可用的生活場景。空間不應該只是「樣品屋的延伸」,而應該是「專屬於你們的日常舞台」。

中古屋裝修

在既有的格局與條件中,設計師要找到突破口,把不便化為便利,把老舊感轉化為舒適,甚至幫助屋主延續過去生活的習慣。這過程中,最關鍵的不是「砸多少錢」,而是「怎麼讓投資花在真正影響生活的地方」。

不論新屋還是中古屋,背後的共同點只有一個:理解屋主,而不是單純追求表象的華麗。

不是比誰花得多,而是誰過得好

節目帶給我們一個啟示:空間的價值,不在於「花了多少錢」堆砌出來的效果,而在於「它是不是成為了更合適的家」。

在現實中,設計師的專業價值也體現在:

  • 預算掌握:把有限的資源轉化為最值得的投資。
  • 需求回應:把屋主的故事、習慣、需求,融入空間的每一處細節。
  • 理想落地:把「心中想像的家」落實為「每天能真實感受到的舒適」。

這就是為什麼,設計不應該只是節目裡的一場感動,而應該是你每天生活的一部分。

家,從來不是「誰比較豪華」的比賽。
它應該是一個 讓努力生活的人,得到安穩與理解的地方

但許多人在準備裝修時,常常有這些擔憂:

  • 預算會不會超出?
  • 設計是不是只會追求漂亮,卻不實用?
  • 最後會不會變成一場「裝修惡夢」?

這些擔心很常見,但完全可以透過專業設計來化解。
因為設計,不是要你比別人花得多,而是要幫你把投資花在對的地方。

如果你希望,你的家不只是「住的地方」,而是一個理解你、延續你故事的空間,歡迎和我們聊聊。
讓我們幫助你,安心地把夢想落地,讓家的價值超越螢幕上的感動,成為你每天都能真實感受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