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零緊張》vol7 買家具前,設計師最想告訴你的 3 件事

2025.09.30

(選傢俱不是單純的購物,而是拼圖,要讓它剛好拼進生活中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家具不是「最後才想的事」

許多屋主在裝修過程中,最興奮的時刻往往是逛家具店。想像一下:挑一張漂亮的沙發、一張夢想中的餐桌、一張有質感的床,好像只要家具就能定義整個家的風格。

但實際情況是,家具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它必須與空間尺寸、材質選擇、整體氛圍搭配,才能真正住得舒適。如果順序顛倒了,常常會遇到「沙發卡住走道」「桌子太大坐不下」「顏色衝突難搭配」的狀況。

今天,就讓我們聊聊買家具前,設計師最想告訴你的 3 件事,幫你避免那些入住後才後悔的麻煩。

一、尺寸比風格更重要

很多人逛家具時,第一眼看的是「風格」:北歐簡約?日系無印?工業風?結果回家才發現──家具買回來根本塞不下。

常見誤解:先選喜歡的樣子,再來考慮空間能不能放得下。
專業提醒:家具要先符合空間尺寸與動線,風格再來考慮。

案例分享:有屋主在沒和設計師確認前,就先買了一張大型 L 型沙發。搬進去後才發現,沙發一放,走道變得狹窄,旁邊的收納櫃門還打不開。最後不是退貨,就是每天忍受生活不便。

品牌提醒:像 IKEA 家具價格親民、選擇多,常常讓人一時衝動就搬回家。但問題不在 IKEA,而是在買之前沒有量清楚「淨寬、淨高、退讓距離」。尺寸錯誤,再便宜的家具也會變成麻煩。

建議

  • 在買家具前,先確認「淨寬、淨高、退讓距離」。
  • 沙發要考慮走道淨寬至少 90 公分。
  • 餐桌與牆面要保留 80–100 公分,方便拉椅子。
  • 床與牆面要預留 60 公分,方便換床單。

二、材質與使用習慣,要先考慮

漂亮的家具,不代表適合日常生活。材質的選擇,會直接影響耐用度、清潔維護、使用安全

常見誤解:覺得材質只是外觀不同,沒什麼差。
專業提醒:材質會決定家具「能陪你多久」。

案例分享:一對有小孩的夫妻買了白色布沙發,結果一個月不到,沙發上到處是果汁印與筆跡,清潔困難。最後只好套上沙發布,完全失去原本的質感。

品牌提醒MUJI 的家具簡潔、自然材質多,放在展間看起來很舒服。但若家裡有小孩或寵物,就要考慮清潔與維護的問題。比如淺色布椅很美,但若沒有相對應的生活習慣,可能很快就失去質感。

建議

  • 有小孩選擇耐磨、耐刮、好清潔的皮革或科技布。
  • 有寵物避免容易起毛球的布料,改選耐刮材質。
  • 有長輩選擇高度適中的椅子,避免過低造成站起困難。
  • 廚房餐桌考慮抗污、耐熱的材質,避免天然石材容易被染色。

三、家具不是孤立的,要融入空間

再漂亮的單品,如果沒有和整體空間融合,就會顯得突兀。家具必須與燈光、牆面、地板、動線協調,才能讓家看起來完整。

常見誤解:單品好看,就能直接買。
專業提醒:家具是空間的一部分,要和整體設計呼應。

案例分享:有屋主一時衝動買了一張深色實木餐桌,但家裡光線不足,搭配白色牆面後,整體顯得壓迫沉重。最後只好再多花錢調整燈光,增加間接照明,才勉強改善。

品牌提醒BoConcept 的單品設計感很強,單看時常常令人驚艷。但如果整體空間的氛圍沒有相對支撐,就可能顯得「家具搶走了空間的風采」。家具再漂亮,也需要和整體呼應,否則會像兩個不相干的故事。

建議

  • 家具顏色應和牆面、地板色彩有呼應。
  • 光線不足的空間,避免深色大件家具。
  • 建議在設計圖或 3D 模擬裡提前測試家具效果。

買家具前的快速檢查清單

買家具前,先用這 4 個問題檢查:

  1. 家具尺寸,是否符合空間淨寬與動線?
  2. 材質,是否耐用、好清潔,符合家庭成員需求?
  3. 顏色與風格,是否能和整體設計一致?
  4. 是否保留彈性,讓未來生活變化時不必整組淘汰?

這份清單,就像購物時的「避雷針」,能幫你避免衝動購買。

家具不是「最後的點綴」,而是和設計一起構成日常的基礎。
好設計,不只是幫你選一張沙發,而是幫你打造一個能承載生活的家。

所以,買家具之前,不用焦慮自己會買錯。只要掌握幾個原則,並和設計師討論,就能避免遺憾,安心打造屬於你的生活場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