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男人的空間覺醒》第零篇:前言

2025.09.24

(男性空間的覺醒,是一個話語權的平衡結果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有人說過一句話:Boys don’t decorate.
聽起來像個玩笑,但其實背後有現實。在許多家庭裡,裝修與設計的話語權,往往掌握在女主人手中。男主人呢?大多數時候只負責簽字、點頭,偶爾丟出一句:「這樣要多少錢?」好像整個家,與他無關。難道男人真的不在乎空間?還是社會早就悄悄替男人安排好了一個角色:「別想太多,你只管付錢就好。」

刻板印象的牢籠

在西方,談到「男性空間」,常會看到工業風、昏暗的皮革沙發、酒櫃、復古鐵件。好像不這樣,就不夠「man」。
在東方,尤其在台灣,男人則更常被歸類成「理性、務實、負責」。於是,他們的參與被濃縮成一句話:「他只管預算。」

這兩種文化表現看似不同,本質卻一樣:都在剝奪男性表達自我的可能性。
彷彿男人不能談喜好,只能談錢;男人不能要細節,只能要結構;男人不能要求美感,只能要求責任。

被壓抑的個性

從小到大,男人被教育「要獨立、要強大、不必表達太多情緒」。這種教育不只壓抑了他們的感受,也壓抑了他們的生活空間。
於是,我們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:男人可以在車子上吹毛求疵,可以對一支手錶琢磨半天,但一旦談到家,就自動退到角落,好像說一句「我想要」是種奢侈。最後,能掌握的唯一領域,只剩下電視的遙控器。這難道不是一種荒謬?

真正的需求

事實上,男人的需求從未消失,只是被壓抑太久。
我有一位好朋友,這幾年迷上了咖啡。他會自己去找豆子、自己研磨,研究不同的風味。太太乾脆買了一台很棒的咖啡機,成為他的小天地。他笑說,這是他的「食玩」: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一種專屬的樂趣。

這個故事讓我明白:男人要的空間,不一定是酒吧、遊戲室,而是能放下身分角色,好好投入喜好的角落。
可能是一間走入式更衣間,一張大桌子,桌機與沙發,乾淨俐落,好整理,不必有花卉,但可以有幾株綠植。這樣的空間,比任何一面仿古磚牆都更能代表當代男人的品味。

成熟男性被賦予的角色

特別是在台灣,男人一旦邁入中年,就自動背上「扛責任」的標籤。社會期待他們提供安全感,而不是追求自我。於是,當女主人談夢想廚房、孩子想要遊戲房,男人總是默默退後,把需求讓給別人。
但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需求,而是因為他們被教導「你不該有」。久而久之,他們甚至自己也忘了:其實,我也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。

居住現實下的壓縮

在台灣,住宅坪數有限,格局緊湊。很多男人的「私人領域」,僅僅是床邊的一角或客廳的沙發。
這種現實更顯示出「覺醒」的重要:即使坪數有限,也該為男人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。
這不一定要大,但必須真實,必須能反映個性。哪怕是一張書桌、一面收藏牆、一個光線舒服的角落,都能成為男人的空間標誌。

一道文化的訊號

前陣子我看到一則新聞:雲門舞團特別為 40–60 歲男性開課,邀請他們透過肢體來表達自己。這件事非常酷。它說明了一種時代的覺醒,男人不再只是扮演傳統角色,而是開始尋找新的自我表達方式。
想像一群西裝筆挺的中年大叔,在舞蹈教室裡學習用身體說話,畫面既衝突又動人。這讓我想到:如果男人都能跳舞了,為什麼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居家空間?

覺醒的呼籲

男人應該要覺醒了。
覺醒不是對抗誰,而是正視自己的需要。
覺醒不是反叛,而是拒絕被「工業風」和「黑白灰」綁架。
覺醒是勇敢地說:「我想要一個代表我的空間。」

至於設計師的責任,不是複製既有的符號,而是幫助男性從壓抑中解放,找到能真實表達自我的語言。否則,設計只淪為「批發空間」,失去專業的價值。

設計師的責任

設計的本質,是翻譯。
設計師要成為翻譯者,翻譯出男人說不出口的需求:

  • 他要的不是「黑灰咖啡」的模板,而是能讓生活穩定、頭腦清晰的環境。
  • 他要的不是「man cave」的符號,而是能承載成熟品味的日常角落。
  • 他要的不是「責任人的角色」,而是一個「能自在呼吸的空間」。

男人的覺醒

真正的男性空間,不是洞穴,不是工廠。
它是一個成熟男人能安放自己、自在呼吸的場域。
它可能很簡單,卻能讓人感覺:這裡有他的樣子。

所以,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需求總被忽略,也許是時候為自己發聲了。
設計,不只是她的夢想,也該有你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