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每一次報價背後,其實都藏著對現場、材料與時機的細膩權衡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剛進這行的時候,我真的以為,裝修報價應該有一個標準答案。
木作一坪多少、水電施作坪數多少、油漆一坪多少,材料加工班成本,加上利潤,就能推得出報價。
我還會去整理過去案子的數字,抓出「平均每坪大概多少」的概念,心裡覺得:這樣就能用科學方法報價了吧?
直到我開始實際跟工班發包、詢價、追工進度,才一點一滴地發現:
沒有什麼叫做「固定價格」,只有「實際當下能夠完成的條件」。
我曾經以為,我們是報「工程價」,後來才知道,我們是在報「可能的執行價」。
你以為的固定價格,實際上會受到非常多因素影響:
條件 |
會影響什麼 |
現場屋況 |
是否需拆除、補強、牆面歪斜、水電更新 |
材料行情 |
木皮、板材、五金,三個月就可能變動一次價格 |
工班排程 |
同樣工法,旺季與淡季會差 15-20% |
工地交通 |
有無電梯?樓層高不高?出入條件是否困難? |
工期長短 |
趕工就需排班重疊,人工會上升 |
設計複雜度 |
有無曲面?非標準模數?特殊材質? |
你會發現,不是價格不穩定,而是施工這件事,本來就不是一模一樣的產品。
印象很深,有一位客戶想做一面木作電視牆,大約 3 米寬,設計上也不算複雜。
我心裡想:前陣子另一位客戶也做過類似的牆,工法幾乎一樣,報價應該可以複製來用。
但我沒注意到:
現場施工時,師傅為了修補打底就多花了兩天,封板也改成雙層強化,加上現場天花板不水平,只好重新對齊重做下方結構。
最後,實際成本比我預估高了快一倍。
客戶不高興,我也很愧疚。
但那次經驗讓我學會一件事:
你不能把工程當成套公式的商品來報價,
你只能針對「這個現場、這個案子、這一次」來說實話。
我完全能理解這個問題,也不怕這個問題。
有些客戶拿了別家設計公司報價,拿來對比,說:「同樣東西,你們報的比較高。」
我會這樣回應:
「我不太知道他們報的是哪一種做法、材料、工期安排,但我可以確定,我們報的是我們可以確實做到的方式。」
我們不是不會報便宜的價,我們只是選擇不報「做不到的價」。
因為我自己走過那條路,知道「報得便宜」不等於「做得順利」。
我們現在報價的方式,是這樣的:
我們不是要報最吸引人的價格,而是報你能真正拿來執行的價格。
你不需要「了解報價的公式」,但我們可以一起學會怎麼看
如果你曾經也覺得報價很混亂、沒邏輯,那你不孤單。
但你不需要自己搞懂行情變化、材料漲幅、人工排程。你只需要有人願意坐下來、把這些事情講清楚。
因為比起報得很快,我們更希望,做得很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