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家的哲學》系列:住宅,是生活的詩—從建築大師名言看理想家居

2025.09.14

(居住空間,是人類生活的起點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當我們談論「住宅」,想到的往往是坪數、格局、裝潢,但其實,世界各地的建築大師早已把住宅看得更深、更廣。他們用一句句簡練的話語,揭示住宅背後的哲學與情感,提醒我們:房子不僅是建築物,更是生活的容器、心靈的庇護,以及人類最原始的渴望。
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十二位不同時代、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大師對「住宅」的理解。希望當你對「理想的家」感到迷惘或焦慮時,能在這些名言中找到方向。

十二位建築大師,十二句名言

1. 安藤忠雄(日本):「住宅,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。」
住宅是遮風避雨的庇護所,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起點。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築簡潔卻深邃,正是這份「原始渴望」的現代表達。

2. ·柯比意(法國):「住宅,是生活的容器。」
這位現代建築的巨擘,將住宅視為承載生活的器皿。他的理念「機器為居住而造」提醒我們,好的住宅應讓生活更自由,而不是束縛。

3. 路易·康(美國):「住宅是庇護,也是啟蒙。」
他擅長用光塑造空間。他認為,住宅不僅要保護居者,還應透過設計引導人走向內心的寧靜與精神的成長。

4. 法蘭克·洛伊·萊特(美國):「家應該與自然合而為一。」
他的「有機建築」強調住宅與環境共生。落水山莊(Falling Water)就是最經典的例子:家與瀑布不是彼此對立,而是互相成就。

5. 密斯·凡德羅(德國/美國):「少即是多。」
極簡設計不是剝奪,而是釋放。密斯的玻璃屋設計讓住宅變得透明純粹,住的人反而擁有更大的精神自由。

6. 阿爾瓦·阿爾托(芬蘭):「住宅必須回應人的日常習慣。」
這位北歐設計大師關注人性化。他的建築總是溫潤、貼近生活,提醒我們:家,應該尊重日常細節,而不是炫耀外表。

7. 彼得·卒姆托(瑞士):「住宅是一種氛圍的營造。」
他注重感官經驗,強調建築的溫度與情感。對卒姆托而言,家是一種氛圍,而不僅是幾面牆與一個屋頂。

8. 原廣司(日本):「住宅不是孤立的,它是城市的縮影。」
原廣司思考的不只是住宅本身,而是住宅與社會、城市之間的連結。他的觀點提醒我們:住家其實與社區密不可分。

9. 勒那佐·皮亞諾(義大利):「住宅是建築最謙遜、卻最深刻的任務。」
雖以博物館和大型公共建築聞名,但皮亞諾認為住宅才是真正的考驗。因為它不必驚豔世界,只需深刻打動住在其中的人。

10. 伊東豊雄(日本):「住宅是流動的,像生活一樣。」
他的設計語言靈動而柔軟。他相信住宅應該具備彈性,能隨著居住者的生活型態而不斷轉變,正如生活本身的流動。

11. 扎哈·哈蒂(伊拉克/英國):「住宅應該挑戰傳統的界限。」
以流線和未來感設計聞名的扎哈認為,住宅不是僅僅的功能集合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。她的觀點挑戰了人們對「家」的固定想像。

12. 妹島和世(Kazuyo Sejima,日本):「住宅是一種框架,讓生活在其中自由展開。」
SANAA 建築事務所的共同創辦人,她的住宅設計透明、輕盈,營造一種開放感。她強調,家應該給予自由,而不是設限。

從大師名言看「理想家居」的三個關鍵

從這些名言中,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個方向,幫助你思考「理想住宅」應該是什麼:

  1. 以人為本:不論是柯比意的「生活容器」,還是阿爾托的「回應日常」,都強調住宅要貼近人的需求,而不是被潮流或華麗外觀綁架。
  2. 與自然共生:萊特與安藤都指出,住宅不是孤立的建築體,而應該與自然、光線、風向產生對話,才能讓人真正感到安定。
  3. 承載情感:卒姆托與康提醒我們,住宅不僅是物理空間,更是心靈的庇護與情感的容器。家是氛圍,是歸屬感。

住宅焦慮,怎麼辦?

很多人對買房或設計住宅感到焦慮:坪數太小?格局不好?風格選不定?其實,正如這些大師所說,住宅的價值不在於外表是否奢華,而在於它是否真正回應了「你想要的生活」。

住宅設計的重點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找到與自己生活最契合的樣貌。

所以,如果你正在煩惱,不妨先問自己:

  • 這個空間能否讓我安心?
  • 是否尊重我的日常習慣?
  • 是否留有彈性,能隨生活改變而調整?

給正在築夢的你

無論你現在是準備買房、翻修,還是單純想讓居住空間更舒適,請記得:你不是在打造「一棟房子」,而是在建構「生活的容器」。

如果你想要更深入了解如何規劃理想住宅,或需要專業的建築與設計建議,現在就與我們聯繫。我們將陪你一步步消除焦慮,找到屬於你的「理想家」。

因為,家,不該只是住所,而應該是你生活最美的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