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系列最終篇,一起走完這段設計旅程 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裝修完畢的那一天,空間看起來終於完整,
清潔人員離開後,你開了第一次燈、關了第一次門,感覺這裡已經變成「你的家」。
但你心裡可能還有一點點問號—
「我這盞燈以後壞了怎麼辦?」
「有地方掉漆怎麼處理?」
「設計師之後還會理我嗎?」
這些不是挑剔,而是一個剛要開始使用新家的屋主,最真實的擔心。
也是一位設計師是否值得信賴的最後一場考驗。
很多人誤以為,設計服務的終點是「交屋」。
其實,真正的設計師責任,不止於圖面與現場,而是延續到你真正「住進去」之後:
空間設計不是做完給你看,而是住進去後,還有人陪你一起看見、照顧與回應。
每位設計師處理方式不同,但我們認為,設計師應該主動提供下列幾種關心:
一個月內的主動回訪
確認業主實際使用狀況,有無大小問題。可用簡訊、LINE、或電話方式聯繫。
提供基本保固與報修協助
根據合約或業界慣例,木作、五金、水電有一定保固期,協助聯絡原工班處理,或安排新維修窗口。
提醒使用方式與保養建議
如地板怎麼清潔不會掉色?廚具怎麼避免油垢堆積?使用者能預防的問題,設計師應提前說明。
保留施工與設計資料
業主日後若需再裝修、補強或更換設備,可快速找回原始圖面與材料資訊。
若有新需求,優先協助調整
例如增加插座、加裝掛鉤、改變家具位置等,設計師能視原案脈絡提供建議與施作方式。
這些看似微小,但正是讓屋主感受到「不是被遺忘」的重要關鍵。
當你用了一段時間後,開始有新的想法:
「這裡想多一點收納可不可以?」
「想多加一盞燈,但又不想破壞原本氛圍」
「孩子長大了,房間需要調整一下配置」
這時,你需要的不是「重設計」,而是「熟悉你的空間與生活脈絡」的人,給你一個剛剛好的建議。
設計師的價值,不只是解決問題,而是陪你調整節奏、升級生活。
這一整段裝修過程,從討論設計、現場施工、問題處理、收尾交屋,如果有一位設計師全程陪你走過——
你們之間早已不是「委託者與服務提供者」的關係,而是:
這份關係,只要經營得當,就像家庭醫師一樣,值得長久信任。
五、真實案例:完工後一年再見面,成了朋友
我們有一位業主,在入住後一年,過了保固期,傳訊息給我們:
「不好意思,書房窗簾軌有點卡住,你能協助我嗎?」
當然可以。
我們協助安排原窗簾廠商到府處理,並順便回訪了他的使用狀況。他說:
「我最怕那種『做完就消失』的設計師,但你們不是這樣。這一年住得很安心。」
這一段話,讓我們更堅定:設計不是一次的服務,而是一段關係的開始。
設計師不是施工完就結束的角色,而是能在生活變動中給你建議、協助你調整的人。
你不一定會天天需要我們,但你知道——當你需要時,我們還在這裡。
本系列最後的溫馨提醒:
你現在看到的是《施工現場不NG》系列的第 9 篇,也是最終篇。
從工地巡查、回報機制、變更處理、陪工節奏、完工收尾,一直到售後關心,
我們希望這一系列文章,幫你建立一種:「原來裝修可以這麼有邏輯、有照顧」的信任感。
謝謝你一路閱讀到這裡。
想找一位「不只是會設計」,而是「真正陪你走一段生活旅程」的設計師?
我們的角色,不只是畫圖、監工、施工,
而是陪你看見生活真正需要什麼、想像未來可以變成什麼。
裝修可能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,
但我們會用最誠懇的態度,讓它成為一段值得回憶、值得安心的經歷。
私訊我們,讓設計不是結束,而是一段新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