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軟裝和硬裝有很大的不同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近年來,在社群媒體上常常會看到「軟裝師」這個新興的職稱。許多人可能會好奇:軟裝師和室內設計師有什麼差別?這是一個新的專業嗎?需要證照嗎?
這篇文章將帶你從市場趨勢、專業分工到實際應用,全面了解軟裝的角色與價值。同時,我也想分享,我們在專案中如何看待「硬裝」與「軟裝」的結合,幫助客戶創造真正能打動人心的空間。
所謂「軟裝」,指的是 透過家具、布料、燈飾、擺件等元素,營造空間氛圍 的過程。在英文裡,這樣的角色通常被稱為 interior decorator。
與此相對的,是「硬裝」,也就是室內設計(interior design)或室內建築(interior architecture)所處理的範疇:牆面結構、格局規劃、水電配置、施工工程等。
簡單來說,硬裝是空間的骨架,軟裝是空間的衣裳。
一間房子即使硬裝合理、安全,如果沒有合適的軟裝,也可能顯得冰冷無味。相反地,即使硬裝簡單,經過巧妙的軟裝設計與搭配,也能讓人感到舒適、溫暖。
如果要用一個比喻來說明,軟裝師就像是空間的造型師。
他們善於利用色彩搭配、材質質感與飾品配置,為空間注入風格。這在房仲業特別常見,因為布置得宜的空屋,能讓潛在買家更快想像「住進去的感覺」。
這種手法在美國被稱為 home staging,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產業。
在台灣,home staging 的觀念雖然還不算普及,但隨著房地產市場和社群媒體的推廣,已經慢慢被房仲與消費者接受,並成為一股新的趨勢。
然而,就像服裝界裡的「形象顧問」與「服裝設計師」不同,軟裝師和室內設計師之間,也存在專業分工。
軟裝師的專長在於布置與氛圍營造,但在整體空間設計的流程裡,還有一些環節需要與其他專業協作,才能讓空間更臻完整。
換句話說,軟裝師不是「缺少」什麼,而是與其他專業各有所長。就像服裝界裡的設計師與造型師,一個打版構型,一個搭配風格,合在一起,才能成就最完整的作品。
在美國與歐洲,interior designer 與 interior decorator 的界線相對清楚。而在台灣,由於《建築法》與《室內裝修管理辦法》的規範,室內設計師的角色常常同時涵蓋「設計」與「工程管理」,甚至部分涉及建築領域。
至於「軟裝師」這個名稱,目前尚未有國家證照制度,更多是依靠市場認知與作品來建立專業形象。這並不代表它不專業,而是它的專業性更偏向「美學顧問」的角色,就像形象設計師一樣,以成果來說話。
那麼,為什麼軟裝會在近年被頻繁討論呢?
在我們的專案裡,其實很常同時處理「硬裝」與「軟裝」。因為我們相信:
因此,我們並不把軟裝視為競爭,而是視為專業分工的一環。當硬裝與軟裝能夠結合,空間才能既美觀、實用,又真正觸動人心。
軟裝師的出現,讓更多人開始思考「如何讓空間更有氛圍」。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。
但最終,空間設計並不是「硬裝 vs 軟裝」的二選一,而是 專業合作 的結果。
如果你正在規劃新家,或考慮提升物件的價值,不妨與我們聊聊。我們不只熟悉硬裝的設計與施工,也能協助你規劃適合的軟裝設計,讓空間既安全合理,又充滿美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