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從歷史到空間再利用,重新看見這種屬於台灣的住宅類型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步登公寓的空間形式,是很多人從小成長的生活經驗。我記得小時候,住在現在的松山高中的後面,一群步登公寓之中。常常從三樓衝到一樓去拿掛號信,也常被一群玩伴呼叫著一起去玩。
在台灣的都市街區裡,特別是台北、中南部舊市區,你很容易遇見一種兩到五層樓、外觀樸實、沒有電梯的集合住宅——這就是「步登公寓」。
它興起於 1960 至 1980 年代,那時台灣正值經濟快速發展,城市人口急速增加。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納更多住戶,又兼顧造價與施工速度,這種以鋼筋混凝土結構、簡潔方正外觀、樓梯直通各層的設計,成了住宅市場的主力。
許多步登公寓外牆貼著馬賽克磚,或用洗石子、抿石子工法,既耐用又容易維護;陽台上常裝有花格或鐵窗,既能曬衣、種植,又成了那個年代最熟悉的街景。
步登公寓並非特定城市的專屬產物,但在台北、新北、台中、高雄等都市的老社區裡,它們依然佔據不小比例。尤其在捷運站、傳統市場、學區周邊,這種建築常常一整排並列,見證了幾十年的街區變遷。
對許多人而言,步登公寓不只是房子,更是兒時的記憶:鄰居間彼此熟識,樓梯間成了聊天與互助的空間;颱風天時,大家會互相幫忙搬東西、防水滲;過年過節,樓上樓下都飄著菜香。
然而,隨著都市更新與電梯大樓的興起,步登公寓正逐漸減少,有些被改建,有些則持續服役,默默延續它的價值。
步登公寓通常每層一戶或兩戶,室內格局方正、採光與通風佳。由於沒有電梯,公共空間比例低,實際使用的坪效往往高於現代電梯大樓。例如,同樣是 30 坪的建坪,步登公寓的室內可用空間可能比新大樓多出 2-3 坪。
室內常見三房兩廳或兩房兩廳的配置,客廳與餐廳緊鄰,廚房多位於後陽台旁,方便通風與排煙。
不過,因樓梯通行,對長者或行動不便者並不友善;另外,管線老化、隔音不足、缺乏停車空間,也是常見的使用痛點。
方便性方面,步登公寓的最大優勢是地點,立於成熟社區,鄰近市場、超商、學校、公車站,生活機能極佳。租金與購屋成本相對電梯大樓更親民,適合小家庭、單身族或年輕夫妻。
但它的「不便」也很明顯:沒有電梯,搬運家具需要額外體力與技巧;樓層高的住戶每天上上下下,也是一種隱性運動。對一些人來說,這種日常的爬樓梯反而成了保持健康的方式;對另一些人,卻是搬離的理由。
因此,是否適合住步登公寓,很大程度取決於居住者的生活型態與需求。
雖然年紀漸長,但步登公寓並非只能等待拆除。近年來,有越來越多設計師與屋主投入「舊屋翻新」,讓它們在保留結構與外觀特色的同時,賦予全新的生活機能。
例如在台北民生社區,這個上世紀六○年代規劃的街區,至今仍有大量步登公寓保留原有肌理。這裡的魅力,不僅來自安靜整齊的住宅環境,更來自一樓單元的靈活運用——很大比例已轉為商業用途,例如設計工作室、文創小店、咖啡廳與餐廳。
這種配置,讓居民在社區裡就能完成絕大多數的日常需求:早晨下樓喝杯咖啡、順道買些麵包,中午走幾步到街角小館用餐,週末可以在藝廊或手作店裡度過午後時光。對喜歡步行生活的人而言,這種街道景觀兼具生活機能與人文氣息,既便利又舒適。
至於住宅單元的翻新手法,則有多種方向:
在民生社區這樣的案例裡,我們看到步登公寓不只是被動維持,而是轉化為符合當代需求的舒適居所——既保留街區的獨特性,也延續了生活的故事感。而一樓商業與樓上住宅的混合,更為這種老社區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活力與溫度。
步登公寓,就像一本翻得有點舊卻依然耐讀的書,封面或許不華麗,內頁卻滿載著時代的溫度與故事。
它提醒我們,房子不一定要全新才有價值;真正的價值,來自空間與生活的契合。
如果你正尋找一個結合便利、實用與獨特風貌的家,也許可以重新看看那些藏在街角的步登公寓——它們或許就是你故事的下一頁。
想知道舊屋翻新的可能性?讓我們聊聊,為你的中古公寓找到最適合的全新生活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