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 富足感,是一種擁有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感覺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走進一個空間,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?
沒有過多裝飾,沒有昂貴傢俱,卻讓人不自覺地放鬆下來,甚至有點捨不得離開。
那不是飯店式的華麗感,也不是豪宅的炫目感。
而是一種內在安定、剛剛好的感受——讓你真正覺得:「這裡,是我的地方。」
這種感覺,我稱之為:富足感。
它和我們平常理解的「物質豐盛」不同。
在我的室內設計經驗中,真正的富足,不是花了多少錢,而是空間是否讓你真心覺得:你擁有了它,它也接住了你。
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設計圖、網美照、風格名詞層出不窮,每個人似乎都在追求「更好看」「更高級」「更驚艷」。
但我反而發現,最打動人的空間,不是「看起來」多厲害,而是「用起來」多貼心。
真正的富足感,來自於你在這個空間裡的每一個轉身、每一個起坐,都是被理解、被照顧的。
來自於你知道:這個家不是照著流行打造的,而是為了你而生的。
也許它不浮誇,但每一個細節,都讓你越住越喜歡,越住越安穩。
這不是奢華的感官刺激,而是一種靜靜流淌的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很多人以為設計師是在「打造夢想空間」,但我覺得,這句話少了一點什麼。
夢想如果遙不可及,就成了負擔。
我認為,室內設計的價值,是讓居住者「真的擁有」他所想要的生活方式。
這個「擁有」不是財產證明,而是一種內在的實感—
我坐在我選的沙發上,陽光從我願意留下的窗簾縫隙灑進來,這個角落,是我刻意保留下來的靜謐。
我每天早上走過那條動線,是設計時和我討論再三才確定的,它貼合我的節奏、我的需求。
空間不是外在的裝飾品,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是與我一起呼吸的容器。
有些客戶會在設計初期問我:「我們這樣做會不會太奢侈?」
我總是笑著說:「如果它會讓你每天都想早點回家,那就一點也不奢侈。」
設計的過程,有時其實是一種心理轉換。
當你願意開始「選擇」,選擇什麼該留下,什麼可以捨棄;
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步調最適合你自己;
選擇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空間,而不是只是將就現有格局,
那時候,你其實已經踏進富足感的第一步了。
因為你不再只是「住在一個房子裡」,而是「活在你選擇的生活裡」。
如同很多業一樣,室內設計不是「非營利事業」,它需要時間的投入、專業的判斷、現場的溝通,以及對細節的堅持。
但我們真正在意的,不是你花了多少錢,而是:這些預算,是否換來了你真正需要的生活?
不是為了裝得好看,而是為了住得安穩;
不是為了讓別人羨慕,而是為了讓你在每一天的日常中,感受到踏實與舒心。
設計過程中,我常會陪著客戶一起整理、一起發現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有時候,我們討論的,不是沙發要多大,而是「這個角落,晚上你會在這裡做什麼?」
這不是在浪費時間,而是在釐清,這個空間要承載的,是你真實的生活節奏。
當空間和生活彼此呼應,彼此支持,你會發現,富足感其實來得很安靜,但很確定。
就像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清晨,當你走進廚房,陽光打在料理台上,杯盤的位置剛剛好,空氣流動自然順暢—
你會突然覺得:
「我擁有這個空間,也擁有今天。」
設計不是為了讓你住得像別人,而是為了讓你住得更像自己。
富足感,不在於你裝了什麼,而在於你終於覺得:這裡,是屬於你的地方。
如果你也在思考,什麼樣的生活值得被擁有,什麼樣的空間能真正接住你,
那麼,我很願意陪你一起聊聊。
因為你要的富足,從來就不是更多,而是剛剛好。
剛剛好為你而生,剛剛好能被你擁有。
如果你也希望,生活的每一個角落,都能真正屬於你自己,
歡迎和我們聊聊。
設計,從來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為了讓你每天回家,都能安心地呼吸。
也許你還不確定,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
但你知道,你不想再只是將就。
當空間為你保留了你想要的節奏、情緒與習慣,
你會發現——
你不是擁有一間房子而已,
而是開始擁有,一種讓你喜歡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