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山本理顯:讓建築成為關係的容器

2025.08.05

(重構自然與城市地景的概念,持續在山本建築師的作品中進化)

每年寒暑假不上課的時間,我總會為自己安排一趟建築之旅,無論是重訪熟悉城市中的建築,還是踏上新的路線,在空間中重新校準自己的節奏與視角。這樣的旅行,有時不為放鬆,而是為了「對話」。

今年七月(2025年),規劃旅程時,我腦中閃過了一個名字:山本理顯(Riken Yamamoto——2024 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。

這不是一位追求話題與光環的建築師。他的名字,在媒體上並不高調,也不像許多日本建築師那樣,以東京、京都為主場。他選擇將設計與教育重心放在橫濱國立大學(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,擔任教授多年,之後也以客座教授身分持續參與教學與研究。除了橫濱國立大學外,他也曾任教於名古屋造形大學、神奈川大學、日本大學(Nihon University)與工學院大學等,是一位極為重視培育後進的實踐者。

在搜尋資料時,我意外發現一場以他為主題的建築展,正於神奈川縣橫須賀美術館展出,而這座美術館本身,正是出自他手。展覽主題明確,內容完整,涵蓋他半世紀以來的代表作品與思想實踐,其中也包括我所熟悉的——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。於是,我的建築之旅目的地就這麼確定了。

建築不只是物件,而是社會關係的容器

若要為山本理顯的建築下註解,也許他自己早已寫好:「建築不是為了完成一個物體,而是為了建立一種關係。

這個「關係」,不是抽象的詩意詞彙,而是極其實際的空間思維。他關心的不只是建築的形式,更關心建築如何回應當代社會的變化——家庭的鬆動、社群的消散、公共與私密邊界的模糊…這些看似與建築設計無關的議題,恰恰成為他作品的出發點。

他強調透明性(transparency,不單只是視覺上的穿透,更是社會行為上的開放與共享。他的設計裡,常見打破私密性邊界的公共廊道、多重用途的中庭空間,以及人與人之間自然相遇的「半開放區域」。

這樣的建築語彙,不炫技、不追求標誌性外觀,卻在細節處處流露著對人與人關係的關照。

走進展覽現場:橫須賀美術館

當我抵達橫須賀美術館(Yokosuka Museum of Art)時,第一個感受到的,是一種難得的寧靜。

這座位於東京灣海岸線上的建築,背山面海,建築本體與自然地形高度融合。從外觀看來,它幾乎「藏匿」於周邊環境之中——白色的曲面牆體隱身在天空與海的藍之間,屋頂大面積的草坡,使建築彷彿延伸了山形的脈絡。

而走進館內,更能體會到山本理顯對空間秩序與動線的細膩安排。展廳以流線型布局延展,沒有明確的起點與終點,觀者可依自己的節奏自由穿梭。落地玻璃不只是採光設計,更像是為訪者設計的一處處「喘息窗」,讓人在觀展之餘,得以與海、天、山對望。

而這場名為《山本理顯建築展》的特展,也刻意延續了這種「沒有邊界」的策展精神。作品模型、照片、手稿與影片穿插其中,呈現出他對集合住宅、圖書館、學校、社區空間的長期關注與探索。這不僅是一場展覽,更像是山本與社會對話的一次深呼吸。

在台灣落地的實踐: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

山本理顯的設計理念,在台灣也有具體的實踐。2022年正式啟用的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,正是他在地轉譯的代表作之一。

這棟建築坐落於桃園青埔地區,鄰近高鐵與購物中心,但在一片開發中的城市框架中,它並未選擇「高調現身」,反而以一種低調卻敞開的姿態,呼應當地居民的日常。

館體設計採用「空中森林」概念,讓綠意自地面一路攀升至建築各層,形塑出垂直交織的閱讀森林。外牆使用格柵與玻璃,形成光影變化,館內空間則打破傳統圖書館的「靜態」印象,創造出適合共學、親子、展演、行走甚至是休憩的多元場域。

山本在訪談中曾說:「閱讀,不應該只是內向的活動,它可以是一種社會行為。」這座圖書館正是這句話的具體展現——它不只是知識的殿堂,更是一個城市的生活樞紐。

用建築,留住彼此的「在場」

這次橫須賀的建築展,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場觀展經驗,更是一場重新確認初衷的時刻。走出展場,我站在海邊回望這座建築——它既清晰,又安靜;既不急於表達自己,卻始終敞開地在那裡,讓人感到安心。

我想,這就是山本理顯的建築——不是讓你驚嘆的地標,而是讓你想停留的地方。

如果說設計是一種回應,那麼山本理顯給出的回應,不是炫目的形式,而是一種對人與人之間「如何好好共處」的謙遜提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