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早上在東京,天氣陰陰的。
從淺草區邊的飯店出來,本來只是想隨便找個地方吃早餐之後,踏上那天的行程。
走出飯店,巷子不大,安靜得像還沒醒。當地人匆匆走著,觀光客還沒出現(真好!)。就在某個街口,我又看見那家咖啡店。藍白相間的遮陽棚、木頭門面,不張揚,但乾淨。其實,早在進飯店之前,就路過它三次了。
我們當時在外頭猶豫了一下,菜單掛在玻璃窗上,沒什麼照片。也沒有特別的招呼聲。甚至不確定有沒有營業。但不知為何,腳步沒離開,仍好奇地站著看了一會兒。那天早上,還是推門進去了。
一進門才發現,這家店沒有座位。只有老闆一人。吧台前幾張高腳椅的位置,被空出讓人站著。木作吧台擦得發亮,紙巾擺得齊整,杯盤間沒有一滴水漬。老闆沒有多餘的寒暄,只是點頭致意。我們點了早餐和咖啡。
起初有些不習慣——喝咖啡總該坐下來吧?但後來漸漸明白,他的設計讓人站得剛好,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。老闆親自送上熱度剛好的咖啡。我們身體是站著的,心卻安靜了下來。你不會想立刻拿出手機拍照記錄,不會想邊喝邊趕時間,甚至不想講話。你只會慢慢地,咬一口吐司、喝一口咖啡。
咖啡沒有讓人驚呼的花式香氣,吐司也不是什麼名店聯名。但就是穩。連水杯都洗得乾淨得像沒用過一樣。
接著有幾個人進來,有人像是熟客,有人像我們一樣初次造訪。老闆應對利落,沒什麼多餘動作,也沒笑容討喜的那一種熱情。但也沒人因此不舒服。大家只是照著自己的節奏,在這個空間裡完成一段短短的停留。但是,心情由不確定到認同,到享受,我再點了一杯,想繼續的停留在那個氛圍之中。
最後我們吃完、喝完,準備離開。
我端起咖啡杯,正要把底盤上的湯匙放回原處時,才看到那幾個字—
My Coffee, My Style.
在喝完之後,才看見那句話。那是一種完美的節奏感,完美的ending,完美的儀式感。不是標語,也不是廣告,而像是一種自我確認。
不是他要你記住,而是你早就默默地記住了。
我事後查了一下,那家店沒有網站,也沒經營社群。Google 上連一張官方照片都沒有。所以,不是所謂網紅的店。
它從來沒說自己的咖啡多好喝,也沒說「我們主打復古」、「我們專攻單品」之類的市場語言。它甚至沒有讓你舒舒服服坐下來的椅子。
但那一杯咖啡,那一份吐司,那一早上的沉靜,卻讓我記得很久。
若「美式」咖啡是在熱鬧、喧嘩中渡過,
那麼,「日式」咖啡應該就是這樣吧。
我常常會想,為什麼我對那家店這麼有感?
或許,是因為那種不動聲色的樣子,太熟悉了。
它沒有在街口大喊自己的厲害,也不急著證明什麼。
但你一進門,就知道這是一間「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」的地方。
不是靠熱鬧取勝,也不是靠話術留下人,而是靠節奏、靠乾淨、靠一致性,讓你待得安心,離開時還會想再來一次。
這樣的地方,太少了。也太值得珍惜了。
也或許吧,
那天我會對它那麼有感,
是因為,我亦是這樣的存在方式。
有些地方,不會在地圖上發光,
但你路過時,會忍不住多看一眼。
有些選擇,不需要解釋太多,
因為感受到的人,自然會留下。
如果你也習慣慢一點、靜一點,
也許我們,剛好是同一種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