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那些看起來很美、價格也很剛好的廣告,其實沒告訴你什麼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我們每天滑手機的時候,總會不小心被一張圖片停住。
光線灑得剛好、家具擺得很舒服、地板乾淨沒有一絲雜物。
再加上一句話:「輕奢風設計,三十萬就能擁有」。
那一刻,心裡是不是突然浮現了一句:「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。」
我們理解。真的理解。
因為我們都曾這樣被一張圖、一句話吸引過。
只是,當這樣的經驗一再出現後,我們開始好奇—
其實,是大腦在幫我們補上了空白。
在心理學裡,有個現象叫做「巴納姆效應」。
意思是:當我們看到一段模糊、看似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描述時,
很容易就會覺得「這說的就是我」,即使它適用於幾乎所有人。
星座運勢常這樣寫:「你近期可能會遇到一些選擇,你表現得冷靜,但其實內心正在思考未來的方向。」
聽起來是不是挺有感的?
但你也知道,它並不是針對你個人的精準預測。
在設計廣告中,也常出現這樣的語句:
-「打造屬於你的理想空間」
-「小資也能住得有品味」
-「專為你設計的幸福感宅邸」
這些話聽起來好溫柔,好貼心,但其中的「你的」、「幸福感」、「品味」,其實是開放的—
它沒有定義,也沒有方向,卻讓我們自動代入了自己的想像。
這不是誰的錯。只是人性如此:我們渴望被理解,也容易把想像投射進畫面裡。
可是,想像不是現場。
圖片沒有告訴你:
這些都是圖裡沒有說的,而真實生活裡,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選擇。
如果只看到一張圖、一個價錢,就感覺「這就是我要的」,
那可能是你的想像比它更努力地在填補空白。
我們不是要否定美麗的圖、也不是說那些價格不合理,
而是想一起提醒自己—
真正適合你的空間,不會只存在於別人的照片裡,而是在和你聊過之後,慢慢長出來的那個畫面。
那個畫面,不一定有最新的風格名詞,
但它會剛好放得下你的生活方式、你的家人、你的思考節奏,
甚至,會剛好留一點空白,讓未來的日子自己去填上。
如果你也曾經被圖片吸引,卻發現落差太大,
或者,如果你還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—
那我們很樂意和你聊聊,不談流行風格,也不急著給答案,
先聽你說說你對「家」的想像,以及,那些沒說出口的小小期待。
歡迎預約設計對談。
就算什麼都還沒決定,也沒關係。
因為我們相信,設計的開始,是理解,而不是影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