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家中的收納與整理,就跟我們的電腦螢幕上的檔案分佈計劃一樣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「我真的不是不想整理,」
有一次,一位客戶坐在她的餐桌前這樣對我說,
「但我每天回家就很累,然後看到東西散在各處,心情更累……」
我看了看她的空間,玄關沒有可以掛外套的地方,
包包只能丟在椅子上,鑰匙跟發票堆在鞋櫃頂。
收納櫃雖然也有幾個,但不是太高、太深,就是太雜、太滿。
她不是懶散的人,她只是沒有「放東西的地方」。
設計這一行做久了,我越來越明白一件事:
空間亂,不代表這個人懶;空間順,不代表這個人特別有條理。
很多時候,那只是「這個空間有沒有幫你思考」。
我們都被教育要收拾、要整齊、要自律,
但從來沒有人教我們:如果空間根本沒有「幫你留位置」,
你怎麼可能收得起來?
整理這件事,從來就不該只靠意志力。
它應該是空間「引導你」、「支持你」的結果。
許多空間雖然拍起來漂亮,但實際生活過後卻發現:
這些問題看起來零碎,卻是讓人產生「我怎麼又弄亂了」的根源。
而事實上,是空間沒站在你這邊,它讓你一進門就輸了。
曾有一位屋主入住幾個月後跟我說:「我以前回家東西都亂丟,但現在會自動放好。」
我問他為什麼?
他說:「因為好像每個東西都有自己該在的地方了。」
這句話,我永遠記得。因為這就是設計該有的樣子。
不是設計師告訴你要怎麼做,而是空間自己在說話:
「這裡可以掛包包。」
「這邊適合放今天剛拿到的信件。」
「這格抽屜就是留給你那些雜物的。」
當你覺得「放好」比「亂放」還輕鬆,整理就不再是壓力,而是自然的動作。
我不覺得每個人都要把家裡弄得像樣品屋,
真實的生活裡有情緒、有疲倦、有一大堆「先放著再說」的時刻。
但正因為如此,設計更該提前幫你準備好這些「過渡區」。
舉例來說:
生活有混亂,但設計可以承接它。
如果你也常常覺得:「我真的想整理,但我就是不知道要放哪」—
那我想告訴你,你不是孤單,也不是失敗,
你只是還沒遇到一個懂你慣性、能為你安排好節奏的設計師。
因為設計,不是為了壓抑混亂,
而是要幫助你在混亂中,也能被善待。
如果你也經常陷入「先放著、之後再說」的日常,
然後一天一天過去,越來越混亂,
請相信,那不是你的錯。
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個空間,讓你累的時候也不會被責怪,
讓你生活不只是「要整理」,而是「有地方放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