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改變的不只是空間,還有你習以為常的心境

2025.08.01

(你是不是曾這樣想:如果我未來的家,能更_____就好了。或許你的下一個家,會從這樣一個念頭開始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每當傍晚時分,我喜歡一個人走在民生社區的街道上。這裡是台北少見仍保有生活節奏與街廓氛圍的地區,不論晴天或雨天,都能看到許多家庭的日常在這裡緩緩上演。

這些年,我不只是建築人、設計師,也是一位安靜觀察生活的人。走在路上,我總不自覺地看向每一戶的窗景,彷彿能從那些日常中,看到一個家庭的樣子。

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:

一盞懸吊在天花板中央的白色日光燈,努力照亮一個昏暗的客廳。牆面慘白,空氣帶著一點濕氣與壓抑。在鐵窗外掛著的冷氣室外機,拼命地轟鳴著。陽台上,曬衣桿靜靜掛著一週來未收的衣物。一切都很熟悉,因為,我也曾經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。

這些空間並沒有錯。但它們透露出一種集體的氛圍:
我們習慣了過日子,但我們忘了,我們也在生活中。

習以為常的安全感,正在悄悄封住新的可能

人的生活,其實很容易「默默被訓練」。比方說,我們早上出門時拉上門的方式、進門後把包包放在哪裡、晚上吃飯後是否關燈、在沙發上滑手機多久、洗完澡後是否有個舒服的角落坐著。這些行為看似細瑣,其實就是生活的節奏與溫度。

但當這些節奏長期沒有被看見、也沒有人去提問它是不是還合適,就很容易進入一種「日復一日但說不上來為什麼有點疲憊」的狀態。空間,也隨著居住者,進入了疲憊且無力的狀態,缺少了動力與人氣。

很多人告訴我,他們其實沒有要大改空間,也不打算搬家,只是最近總覺得「哪裡卡卡的」。也有人說:「我的生活不錯啊,但就是提不起什麼幹勁。」

我總會說,那不是生活出了什麼大問題,而是空間正在默默影響我們的心境,讓我們忘記原來可以有不同的選項。

室內設計,不只是改變「外觀」,而是打開「內在」的空氣

我所理解的設計,不是讓你花很多錢搬家裝潢,而是從重新思考「怎麼生活」開始。

有些人只是因為餐桌下方總是堆滿物品,導致一家人已經三年沒在那張桌子上吃過一頓飯;有些人習慣把沙發靠牆、電視放正中央,其實坐起來眼睛總是刺痛,卻從來沒想過調整燈光與動線。

還有更多人,是因為空間沒有被好好安排,
導致他們的身體開始繞遠路,他們的情緒開始藏在角落,他們的思緒,變得雜亂卻不自知。

而這些,都不是刻意選擇的,而是時間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果。

所以,我想說的是:

你不需要「壞了才修」,
你只需要承認:你值得過得更好。

改變,從來不是為了跟別人不一樣,而是讓自己重新靠近「內心的樣子」

有一位客戶告訴我,在設計討論時,他原本只是想換一張新的工作桌,但我們後來一起調整了整個書房的收納與光線設計。後來,他說那個改變影響的不只是工作效率,而是整個家庭的氛圍:
「我回到家的時候,好像更放鬆、更有笑容了。」

這讓我想到很多人對「設計」的誤解。以為那是一筆龐大的投資、華而不實的裝飾、設計師強加的風格。但真正好的設計,其實是幫你重新掌握「生活的選擇權」。

當你願意重新整理生活空間的時候,也等於你願意讓思緒流動、讓內在更新。這不是一場裝修工程,而是一場重新呼吸與整理心境的過程。

給你的一段邀請:

也許你住的地方,看起來還堪用、也沒什麼不好,但你心裡知道,它其實有點沉重。

也許你只是偶爾想著:「如果這個家能再亮一點、通風一點、自由一點就好了。」但你又怕太麻煩,怕麻煩了卻沒有改變。

但我想告訴你:改變,不需要天翻地覆。

你或許也曾經這樣想過
不是真的不滿意現在的家,只是心裡好像有個聲音,慢慢說著:我是不是可以過得更自在一點?也許你已經在腦中動過那張椅子的位置、想像過窗簾換個顏色、或者想試試早上光線從另一邊灑進來會是什麼樣子。

那些畫面,也許只是一閃而過,但它們從沒消失,只是在等一個時機,被好好接住。如果你也願意,我們會在那裡,慢慢陪你把它實現。

如果你也覺得,是時候讓生活鬆一口氣了

歡迎你找我們聊聊,我們不會急著報價,也不會急著賣你風格。

我們只是想聽你說說,你的生活是怎麼走到現在,又想怎麼往前走。

我們的設計,不是為了變得不一樣,而是讓你回到內心最想靠近的那個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