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當「過度參考」變成一種焦慮,你需要的是屬於自己的版本。IDEOGRAM)
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?
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決定要裝修,才剛上網查了幾篇文章,幾個朋友的意見就紛紛湧來:
「你那個顏色不耐看啦,灰色才是王道!」
「怎麼會想做系統櫃?實木才高級!」
「我跟你說,我家設計師超會畫圖,你要不要我介紹給你?」
「我家廚房怎麼弄的你知道嗎?你一定要參考我那套。」
然後,你就卡住了。
你不是沒有想法,而是太多聲音讓你懷疑自己
其實你有一些想像,甚至也看過一些案例覺得很喜歡。但當朋友開始「熱心建議」,你開始猶豫,開始反問自己:
是不是我看得不夠多?
是不是我不懂材料?
是不是別人的設計比較「對」?
是不是我根本不懂美感?
這時候的你,往往不是沒有喜好,而是開始害怕選錯。這種「怕選錯」的焦慮,其實來自「太想選對」,加上「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」,讓人逐漸陷入比較的漩渦。
我們遇過很多屋主,來談設計時拿著朋友家的照片給我們看,問我們:「你看,他家的設計是不是比較合理?」
我們都會先笑著問一個問題:「你朋友家住幾個人?生活方式跟你一樣嗎?」
你會發現,很多時候,那些讓你覺得「好像比較好」的設計,根本不符合你家:
所以我們才會說,設計不是參考別人怎麼住,而是找到你怎麼想住。
當你心裡出現這種聲音:「我是不是應該多看幾間設計公司,再決定找誰?」
或者:「是不是多參考幾個朋友的案例,最後再拼湊出一個自己想要的空間?」
這時候你可能陷入了一種「資訊焦慮症」。看得越多,越不知道怎麼開始。
但空間,是活生生的事情。不是拚圖,不是蒐集各家優點湊成一張圖就可以用。
真正幫助你的,不是「多看一點」,而是「有人幫你釐清」哪些是真的你需要的,哪些只是看起來很吸引人。
一個有經驗的設計師,角色就像翻譯者,把你內心混亂的期待、朋友七嘴八舌的建議,以及市場上琳瑯滿目的素材,整理成你可以真正使用的生活空間。
我們相信,你其實心裡有答案。只是太多雜訊,讓你懷疑了。
你有你的生活習慣、你的家人組成、你的價值觀和美感偏好。這些東西,不是你朋友說一句就能改變的。
所以,如果你覺得迷惘了,試著問自己一個問題:
也許是家的氣氛、家的動線、家的收納方式。只要這個問題找到答案,設計的方向,其實就清楚多了。
如果你也正在面對「朋友很多意見,但自己卻越來越迷惘」的情況,我們很樂意坐下來和你談。
不幫你評比、不幫你反駁任何人。只幫你釐清:你自己心中真正在意的,是什麼。
讓你在眾聲喧嘩中,慢慢找回自己的聲音。
因為裝修的主角,不是朋友,而是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