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施工現場不NG》Vol.6 設計變更時,設計師的溝通責任

2025.07.29

(設計變更一種常態,同時是一個修正的過程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「可以幫我把這面牆改短一點嗎?」
「這櫃子高度能不能再降 5 公分?」
「地板的顏色好像不太喜歡,能不能換?」

裝修過程中,設計變更是一種常態,不是錯誤的象徵,也不是誰任性的表現。

但一個小小的變動,背後往往連動著施工方式、成本預算、美感比例,甚至工期安排。
這時候,設計師該不該照做?又該怎麼說明與應對?

今天我們要談的是:當變更發生時,設計師的專業責任,不是答應,而是「溝通與判斷」。

一、為什麼設計變更是常態?

室內設計不同於圖紙規劃,它牽涉到生活感受、尺寸體驗與現場變因:

  • 屋主親自走進現場後,感受到空間比想像中小
  • 材料實際到貨後,顏色與樣本有落差
  • 現場發現結構樑位置與原圖不符,需要調整櫃體

這些都可能導致原本設計需微調或重新安排。

設計圖不是命令,而是依空間真實狀況調整的參考藍圖。

二、變更不是照辦,而是再設計

當屋主提出變更需求時,設計師不應該只有兩個反應:「可以」或「不行」。

真正的專業是
釐清動機分析影響評估代價給予建議

釐清動機:

「你想把牆改短,是覺得動線太擠?還是視覺太壓迫?」

分析影響:

「若改短這面牆,原本電視櫃與收納會受到影響,壁燈位置也須更動。」

評估代價:

「變更後需要補工、退料,估計費用增加 8,000 元,工期延後兩天。」

給予建議:

「我們也可以考慮用玻璃或半牆,讓空間更通透,不一定要整面牆砍掉。」

溝通,不是用來說服客戶接受原案,而是提供更全面的判斷基礎。

三、設計師應該主動說明什麼?

當發生變更,不論是客戶主動要求,還是現場逼不得已調整,設計師都應該主動清楚說明:

1變更原因是什麼?

是材料缺貨?還是施工現場條件不同於原設計?

2變更影響了哪些部分?

對空間尺寸、視覺比例、機能是否有牽連?

3是否需追加費用?由誰吸收?

若是客戶主動要求,是否有報價與確認機制?

4是否有替代方案可選擇?

是否能在不增加太多成本下,達到類似效果?

5是否記錄於書面並通知工班?

確保變更不只是口頭說說,而是有制度落實與執行依據。

四、誠實與勇氣,是一種設計責任

我們曾遇過業主要求將整體木作高度降低,以增加通透感。

但這樣會造成:

  • 門框比例失衡
  • 吊櫃使用高度不合理
  • 冷氣出風口可能被擋住

我們沒有直接拒絕,而是製作了兩種對照示意圖,列出優缺點、尺寸關鍵與施工條件。

最終業主選擇不更動,但對我們的信任反而提升,因為他知道:我們不是怕麻煩,而是為他設想。

真正的專業設計師,不是「照單全收」,而是「守住空間的品質」。

五、設計變更處理流程建議(給屋主參考)

若你是屋主,未來在考慮變更時,可以依這個流程進行:

  1. 提出具體想改的內容與原因
  2. 請設計師說明變更的全面影響
  3. 要求書面報價與施工更新建議
  4. 保留變更前圖面與記錄,日後對照
  5. 做出選擇前,給自己一點思考時間

這樣你就不會在「一時衝動」下做出「長久遺憾」。

好的變更,是修正,不是破壞

設計圖不是不可動的「聖旨」,但也不是可以隨意修改的「便利貼」。

每一次變更,都是一次重新平衡美感、邏輯、預算與時間的選擇。

而設計師的角色,就是在這之中,幫你守住原本的用意,幫你找到更貼近生活的解法。

每次想改點什麼,心裡卻怕「被說不專業」?

你可以放心和我們討論我們不會一口否決你的想法,也不會什麼都說「可以」就草草處理。

我們會陪你一起釐清需求、分析影響、提供對等選擇。
讓你在變更之中,不迷路、不被說服、不後悔。

私訊我們,讓設計與施工的每一次改變,都成為更適合你生活的選擇,而不是倉促的妥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