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如果牠是你的家人,就值得有自己的空間

2025.07.28

(談談為毛孩打造「不是附屬品」的家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幾年前,我接過一通很特別的電話。
是一位女客戶,她的聲音裡帶著一種真誠又有點著急的語氣:「我想幫我的兩隻狗,打造一個屬於牠們的房間,不是放籠子那種喔,是牠們真的可以舒服待著的空間。」

我聽完,只覺得:這是一通讓人感動的設計邀約。

因為那不是關於「寵物」,而是關於「家人」。

寵物,已經不只是「養在家裡」

越來越多客戶,不論是頂客族、小家庭,甚至退休長輩,都把毛孩當成家人對待。他們吃的食物、用的器具、散步的路線,甚至睡覺的位置,都被仔細考慮。

那麼,設計呢?
我們是否也能從「人的延伸空間」轉變為「一起生活的共享空間」?

這不是把角落騰出來放個籠子、或訂製一張毛孩的沙發,而是——
真正為牠們的生活節奏與身體特性設計出空間邏輯。

空間可以傳達愛,不用說話

規劃「人與毛小孩共居」的日常動線,重點如下:

  • 狗狗出門回家先進入玄關洗腳區,動線順著牠們習慣的方向,不強迫也不混亂
  • 客廳地板選用耐抓、防滑又溫潤的材質,讓年紀較大的狗不會打滑或緊張
  • 睡眠區不是「給狗一個地方睡」,而是「設計出一塊讓牠安心窩著的位置」,避開冷氣直吹、也不是過道中間

這些設計,狗不會說話,但會用牠們的行為表示接受或抗拒。
一隻狗,會不會自動走回那張床、安靜坐在那個角落,其實就已經在說:「這裡,我喜歡。」

「專屬空間」不是寵物化的炫耀,而是生活的對等尊重

很多人以為幫毛孩設計空間,是一種炫耀,甚至浪費。
但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態度——把彼此的日常當作真正的共享。

頂客族常說:「牠們就是我們的孩子。」
那麼,我們會為孩子規劃閱讀區、遊戲區、睡眠區,為什麼不能也為毛孩做同樣的事?

設計師的工作,不只是為人而設,也可以是為「人與牠們的關係」而設。

實務上的設計建議:為毛孩思考的幾件事

這些是我們在與客戶討論過程中,經常會帶入的幾個設計思維:

1. 動線與習慣

毛孩的行動習慣與人不同,例如狗狗習慣繞著茶几走、習慣門口等主人。設計時需避免突然的障礙物與不合比例的空間切割。

2. 材質選擇

防滑、耐抓、抗污是基本,也要考慮觸感與降噪性。部分地板過於冰冷或堅硬,容易造成老狗關節壓力。

3. 安全與隱私

提供牠們「可以退後去安靜待著」的空間,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持。這不代表隔離,而是讓牠們有選擇權。

4. 高度與尺度

不建議使用過高或對牠們來說太深的家具開口,寵物櫃體、通道、出入口都應貼近實際身形與動作。

5. 可清潔性

將水碗、食碗區做成可拆式底座,設計濺水不溢出的地面材質;同時預留小型儲物區,收納狗食、零食、清潔品。

不用豪華,但要用心

你不需要幫狗打造一個專屬套房,
但你可以幫牠打造一個專屬角落。

那個角落,就是牠安心等你回家的地方。
是你難過時,牠靜靜陪著你的地方。
是你們沒有對話,卻彼此最懂彼此的地方。

設計,從來不只是設計給人。
有時候,我們在設計的,是關係本身。

如果你心裡真的把牠當成家人,

那就別只說出口,也用空間去表達。

一張舒服的躺墊、一個不會滑倒的地板、一個牠能躲起來放鬆的角落,

都是設計師能替你們做到的事。

有一天你會發現,空間也會成為你們彼此記憶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