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篇關於風格想像與真實需求的設計筆記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這是一句我這幾年很常聽到的話。
有時候是在初談時,你很快地丟出來的一句關鍵詞;
有時是在訊息裡,輕輕地提了一句,
彷彿是一種安全又不失格調的選擇。
每當我聽見「輕奢風」,
心裡都會先停一下,不是困惑,也不是否定,
只是想確認一件事:
有人說是金色線條
有人說是大理石桌面
也有人說,就是要「看起來很有質感」
這些答案,其實都不錯,
但每一種講法指向的方向都不太一樣。
有人從材質聯想到輕奢,有人從配色感覺出輕奢,
也有人是從一種生活幻想延伸出這個詞。
久而久之,「輕奢風」就像一面霧玻璃,每個人都看見自己的樣子,但沒人說得一模一樣。
從設計工作經驗來看,
我很少會主動用「輕奢風」來定義一個設計案,
因為它不像日式、北歐、極簡那樣,有明確的形構語言或設計邏輯。
不過我倒常聽見這樣的描述:
我慢慢發現,其實你要的不是一種風格名稱,
而是一種「不要太多、但也不願將就」的生活態度。
所以對我來說,輕奢更像是一種情緒線索:
你的生活空間想有點不一樣,卻又不想太用力。
我不會急著定義輕奢是什麼,
我比較在意的,是聽懂你心裡的畫面。
所以我會這樣問:
很多時候,我們聊著聊著,就會發現—
你真正喜歡的,並不是「輕奢風」,
而是一種空間氛圍,一種材質的觸感,一種色彩的節奏。
而那,恰巧是我們可以慢慢一起找出來的事。
我始終相信,設計不該是從風格分類開始,
而是從你說出「我想要什麼感覺」的那一刻,才真正開始。
風格只是個工具,不是答案;
說「我想要輕奢風」沒問題,
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願不願意一起把那個畫面講清楚。
有時候,只是金色不要太多;
有時候,是想讓光線柔一點;
有時候,是不想讓生活太倉促,而想讓回家多一點儀式感。
這些畫面,比任何一種風格名稱都來得重要。
這篇文章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教你怎麼分辨風格。
我只是想邀請你:
下次當你說「我想要輕奢風」時,不妨也問問自己—
我真正想要的,是不是一種生活感、一種節奏感?
是不是那種讓人一走進家門,就覺得「這是我」的空間?
如果是,那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聊。
我不急著幫你命名,我只想慢慢幫你找出屬於你的語言。
風格不一定要說得出來,但感覺一定要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