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佗寂風:一場關於「留白」與「靜默」的空間對話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前陣子我看到一段影片,是房仲在介紹一間新成屋。
他站在白色的大理石牆面前,指著簡約的櫃體與深色木地板說:
「這就是一種佗寂風的呈現,很有日本的禪意。」
我當下其實沒有太多情緒,
只是心裡默默浮出一句話:
「佗寂」這個詞,現在好像變成一種誰都能用的形容詞了。
這幾年,「佗寂風」被用得很頻繁。
有些是真的喜歡日本文化的人說的,
有些是品牌行銷詞彙,有些則是屋主們在尋找一種「說不出來但感覺很舒服」的感覺時,說出口的詞。
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模糊,甚至某種程度上,我也很喜歡這種模糊:
它代表著我們對空間,不只是想要「功能」或「視覺」,而是期待一種感覺、一種節奏、一種被時間沉澱過的狀態。
只是,我也想輕輕說一句:
佗寂,不是把空間留空、不上裝飾、不多講話,就能被叫做佗寂。
我自己在面對空間時,如果真的想用「佗寂」的角度來思考,
我會這樣問自己:
因為在我心中,佗寂的核心不是「沒有」,而是「接納有些地方就是不完美、不圓滿」。
它不是製造靜寂感,而是容許真實的靜默存在。
有些最「空」的空間,其實處處都有設計過。
你看到的每一片牆,其實都經過反覆討論要不要加一點什麼;
那看起來不修邊幅的灰泥,其實是現場多次試抹才有的手感;
燈光藏得極深,並不是怕燈醜,而是想讓光的存在更像一種氣息。
有些案子裡,屋主甚至會問我:「這樣會不會太空?太像沒做完?」
但我們最後決定,就讓它空著吧。
因為空著的地方,才有你日後生活可以填進去的空間。
那不是沒做,是「不做,讓位」。
我只是想邀請你一起想一件事:
當你說「我想要佗寂風」的時候,
你腦海裡浮現的,是哪種畫面?
是光線灑在木紋上的樣子?是角落的陶壺?是時間停留的氣味?
還是,一種說不上來、卻讓你放鬆的生活節奏?
這些畫面,我都很想知道。
因為對我來說,「佗寂風」不是一種固定的風格,
它更像是一種個人狀態,
你願不願意在空間裡留一些空白,
讓時間與呼吸,慢慢進來。
不急著定義,也不急著做滿,
就像這篇文章,也不是結論,只是一段對話。
你說你想要佗寂風,
那我就想知道,你心裡的靜,是哪一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