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當大家都在教你怎麼防裝修蟑螂,我只想問:那你該怎麼選?

2025.07.22

(面對這些隱藏在陰暗角落的裝修蟑螂,得多花一點心思去查証與避免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我們自己是設計公司,也常常在社群平台上收到一些工班廣告:「保證高CP值」、「三天完工」、「經驗豐富」、「全台服務」看起來都挺吸引人。這些廣告中,就暗藏著一些裝修蟑螂。

但說實話,我們通常不會去找他們。因為我們知道,這種事不能冒險。

對於我們這些要對客戶負責的公司來說,工班的選擇從來不是憑廣告來決定的,而是靠長年累積的默契、信任與實作經驗。從發包到收尾,設計公司是業主與施工現場之間的橋樑。這條橋如果不穩,掉下去的不是圖紙,而是真實生活。

若要找適合的工班或協力廠商,我們會問同行,我們會回顧過去的合作經驗,我們會花時間去現場看細節。因為我們知道,一個施工團隊不是來幫你完成報價單的,是要跟你一起把生活做好。而這樣的關係,怎麼可能靠一張帥氣的粉專圖文或一句口號就確立?

但,屋主們能這樣選嗎?

沒得選的市場,才是最可怕的風險

很多人以為,只要避開那些沒有登記的黑工班,就能遠離裝修蟑螂。但我們看得更多:那些看起來光鮮、網站做得很漂亮、名片上印著很有質感的公司名片,報價可以壓得比誰都低,但最後偷工減料、責任推託,從設計到完工一路讓人心驚膽跳。

在這個產業裡,「有牌照」、「有登記」其實早就不代表什麼了,因為,那是基本要求。

消費者不是沒有努力。他們上網查評價、比價格、看案例,甚至會問朋友、問社團。
但面對大量包裝、資訊不對等,以及業者行銷手法的進化,即便花時間做功課,也未必能避開風險。

更殘酷的是
裝修這件事,對很多人來說,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、或十年一次。
但若踩到雷,那個錯誤的代價,是錢、是時間、是失眠的夜晚,也是對家的想像,被一點一點磨光。

第三方機制,是補破網,不是真保障

近年來,有些平台或機構試圖介入,提供「設計師媒合」、「裝修保固」、「工程履約」,甚至「業主匿名評價」制度。這些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,但它們多半仍無法真正為屋主建立一個完整、可信的選擇機制。

為什麼?

因為在這個產業裡,好的設計、好的溝通、好的工程細節,不是靠星星數評價可以呈現的。

真正值得信任的合作關係,不一定看得出來、也不容易馬上理解,但它往往藏在那些細節裡,等你慢慢靠近才會感覺得到。一位同行設計師和我分享,他自認為工地常常出錯,但業主仍然持續找他來作,原因是,信任。

很多消費者會問:「那到底我要怎麼選?」
這正是我想說的重點:不是你不夠小心,而是這個市場的資訊與選擇方式,對一般消費者來說,真的不夠友善。

人性沒有錯,錯的是市場怎麼引導人性

每天都有各種詐騙新聞在社群上傳播:虛假投資、交友騙財、電商詐騙、冒名網站,平均每天受害金額高達數億元。這些事件之所以能成立,靠的就是人性中那一點點「希望是真的」、「想要省事」、「相信看起來像真的人」的直覺。

裝修市場其實也類似。

人性想省事、想撿便宜、想快快完成,沒有錯。這是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。但當這些需求,成為業者用來操作、誘導、淡化風險的工具時,就變成了設計好的陷阱

而設計師的角色,原本應該是引導屋主遠離那些陷阱,不是嗎?

我們不是沒犯過錯,只是學得比較早

作為設計公司,我們不是站在高地看這一切。我們也曾經選錯工班、也被過度承諾過、也有過交不出手的施工成果。我們花時間修正、自己吸收成本,只為了不讓客戶失望。這些教訓讓我們建立出一套不靠話術、不靠臉書廣告、不靠折扣戰的判斷系統。

我們有犯錯的空間,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裝修現場,有機會學習與調整。

但屋主呢?

他們往往沒有第二次機會。這不是他們不懂,而是他們從一開始,就沒有被給予「能真正了解誰是對的人」的可能。

這才是整個信任斷裂最核心的痛點。

給願意看完這一篇的人,一個誠摯的邀請

我知道,看完這篇文章,你可能還是會問:「那我該怎麼辦?」
我的回答是,你不需要立刻決定,你也不需要馬上信任誰。

但如果你願意慢下來,
我們可以花一點時間,先不談預算、不談施工項目,
只聊聊你對家的想像、對空間的期待,以及你過往的裝修經驗。
我們會坦誠地說我們的方式,也會用實例來告訴你,我們怎麼面對預算、品質與合作關係。

我們不確定這是不是最吸睛的選擇,
但我們希望,它是一種可以讓你慢下來、慢慢靠近的選擇。

「你不需要急著相信我,但我希望有一天,你會發現我們走的這條路,是一條穩穩的、可以一起走到家的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