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豪宅不是標籤,而是對生活的理解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這是我們在設計初期,時常聽見的提問。它背後的潛台詞,不只是想要一個漂亮的空間,而是反映出一種深層的不確定感,好像只有符合某種「豪宅模板」,這個家才算得上成功。
我們不反對豪宅的存在,也理解它所代表的社會象徵。但如果每個人對家的想像,都被單一標準綁架,那麼真正適合你的空間,又要從哪裡開始談起?
作為設計師,我始終相信:
豪宅,不是來自坪數或地段,而是來自你願不願意,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。
我們很容易被媒體與房市操作所影響。某一個地區一旦被稱為「豪宅區」,周邊的房價、氛圍、話語權,也會被迅速貼上屬於高階社會的標籤。你甚至不需要真的住進那一區,只要買到附近的集合住宅、擁有同樣的門廳風格、甚至用同一個牌子的磁磚,就好像能搭上那班通往「成功」的列車。
這並不是偶然。這是資本邏輯下極為精準的產品包裝—把「居住」和「階級」綁在一起,讓人誤以為「擁有」就等於「擁有價值」。
我們得問一個基本問題:
你花了一輩子的積蓄買的家,是為了「讓別人看得起你」?還是「讓你過得起日子」?
我遇過屋主,一開始就說:「我的預算不夠,但我也想要輕奢風。」我也遇過很多屋主,房子不大、預算有限,但卻非常清楚自己生活的節奏。
這些需求也許不會出現在豪宅廣告裡,但卻是真實生活的風景。
當設計圍繞著這些需求來安排時,空間也會自然長出屬於它的氣質與節奏,不需要刻意模仿任何人。
對我來說,這樣的家,就是「好宅」。
不需要幾百坪、不需要挑高客廳、不需要展示型廚房,只要回到家能放心呼吸、安心落腳,就已經是件值得珍惜的事。
我們也服務過條件非常好的屋主,空間充足、材質頂級,這當然是令人享受的設計過程。但即使如此,我們從不把「打造豪宅」當作設計的最終目標。
因為一旦設計的取捨是以「是否像豪宅」為標準,就會落入形式的迷宮:
用材質堆出價值感、用風格裝出氣派感,卻忽略了這個家真正的使用者—每天睡在裡面的人,到底過得舒不舒服?
設計從來不該是階級的演出,而應該是一場關於生活選擇的對話。
選擇什麼留下、選擇什麼捨去。
選擇如何生活,進而定義空間的樣子。
就像周星馳在《食神》裡說的那句話:「只要你願意,每個人都可以是食神。」
我們也相信:只要你願意,每一個家,都可以是好宅。
如果你正在思考裝修,不妨問問自己一個問題:
你想過怎樣的生活?
而不是「我應該裝成什麼樣子,才會看起來比較像樣。」
當你願意從生活出發,我們就能開始設計。
不是為了讓別人羨慕,而是為了讓你每天都想回家。
歡迎帶著你的生活樣貌與想法,來跟我們聊聊。
我們相信,真正的豪宅不是樣子,而是一種踏實的、屬於你的生活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