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面對裝修這件事,是許多人的痛點,特別那些鄰居們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有些業主還沒享受到裝修帶來的期待,先被一通又一通的鄰居電話打亂情緒。
「為什麼一定要那麼早敲?」
「你們施工弄得整層都是灰!」
「我孩子在睡覺,你們可不可以安靜一點?」
從工程開工的那一天起,裝修就不只是你家的事,而是整棟大樓的事。
你想改善生活,卻不想搞壞關係。你想裝修得漂亮,但也不想每天活在心驚膽跳裡。
裝修變得不像夢想實現,反而像一場對人際與情緒的拉鋸戰。但是,你得先了解一件事:
你不是沒做功課,而是「鄰居這一關」太難預測
很多屋主在規劃工程時會思考預算、設計、動線,但往往沒料到:
最痛苦的不是噪音,而是你不得不扮演那個「一直道歉、但又無能為力」的人。
鄰居抗議,其實反映的是「溝通斷裂」與「心理邊界」
施工是必要的,但人際邊界是隱形的。
我們發現,真正導致鄰居反彈的,常常不是施工本身,而是以下幾件事:
1. 工程通知不明確,讓人缺乏心理準備
有些鄰居是因為「事前沒被告知」而覺得被冒犯,
不是不能接受聲音,而是覺得自己被當作不存在。
2. 現場不夠整潔,讓人覺得不被尊重
走廊上有粉塵、鞋套亂擺、施工人員聊天聲太大,
這些細節容易讓人從「忍耐」轉為「反感」。
3. 抱怨得不到回應,才會升高情緒
很多抗議變激烈,是因為前面幾次提醒沒有被聽見或處理,
不是一開始就想吵,而是覺得「你們根本沒在管我的感受」。
不用。裝修可以有界線、也可以有態度。
以下是我們團隊在處理鄰居問題時,一直以來採用的三種方式:
1. 主動而非被動:開工前發一張「有誠意的公告」
我們會協助屋主提前印製公告,親手投遞或張貼,內容包括:
這一張公告,能為日後的衝突緩衝90%的壓力。
2. 現場「保持整潔+人員管理」
這些細節,能讓鄰居感受到「你們是有在顧慮的」,而不是施工無視一切。
3. 不讓屋主當出氣筒,讓我們協助「緩衝壓力」
當真的出現抗議時,我們會:
裝修本來就是我們自己的事,但我們不用自己一個人面對所有情緒炸彈。
你只想把將來的日子過得好一點,但你不想在社區裡留下壞印象,也不想因為裝修再多出一個情緒負擔。
我們理解這種「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人際壓力」的辛苦。
所以我們做的不只是畫圖,而是:
如果你也正在裝修,卻因為鄰居抗議而陷入焦慮、疲憊甚至懷疑當初決定是否正確,歡迎讓我們幫你一把。
裝修可以有計劃,也可以有溫度。我們相信,一個好生活的開始,不該是用壓力換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