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每個人都想住得舒服,卻沒先說好怎麼舒服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設計會議剛開始,屋主還笑笑地說:「沒關係,我們會自己討論。」
但沒過幾分鐘,客廳尺寸、沙發風格、主臥配置、玄關要不要做鞋櫃,全都引爆爭論。
有人堅持不要有門檻,有人認為一定要封門,有人說:「這不是我說了算嗎?」
設計師變成聽眾、居中協調,現場變得像家庭會議。
這不是少數案子的例外,而是家庭裝修中最普遍的痛點之:內部意見分歧。
家,是所有人每天都要一起生活的地方。每個人都會有意見,本來就是自然的事。
但問題常常不在於「誰比較有理」,而在於,沒有人事先幫大家把話講清楚、聽清楚、放在同一張圖裡看清楚。
角色落差:誰住最多,誰說得算?
父母出錢、子女住得多,結果誰來決定設計方向?
太太想要清爽極簡,先生偏好木頭與線板;小孩需要書桌與活動空間,阿公希望有神明桌。
大家都不是錯,只是角度不同。若沒有共識,設計師說什麼都不對。
選擇焦點不同:誰看風格,誰看實用?
長輩會關心地板好不好拖地、插座夠不夠用;年輕人則想要氛圍、風格、材質搭配。討論起來雞同鴨講,常常講到後來變成:「你怎麼老是堅持?」、「你根本不懂設計吧?」
其實,大家看的點不同,但都在乎。
誰的聲音最大,誰最後妥協?
有些家庭裡,有人會默默忍讓;也有人主導性強、說了算。
問題是,那些「妥協的人」,往往住進去後最容易後悔。
裝修不是投票比人數,是對話找到平衡。
當家庭成員出現意見分歧,我們不會選邊站,但我們可以幫忙:
用圖面呈現選項,而不是口頭討論
我們會把「有封門」與「沒封門」兩種方案畫給你們看,讓你們一起比對優劣,不用靠想像吵架。
提出「未來情境」來幫助選擇
例如我們會問:「如果家裡有人腳不好,這樣的浴室動線還方便嗎?」
讓每個成員的需求,都能被理解,也被照顧。
留一點「緩衝設計」空間
我們不會硬性壓下爭議,而是幫你們保留可調整的彈性,例如家具可移動、櫃體可拆裝、設備可再追加。
這樣未來即使家中成員的想法改變,也不會付出太高代價。
有些案主在設計會議結束後對我們說:「我們從沒這樣坐下來,好好聽對方怎麼想過。」
也有人後來坦承:「其實我一直覺得那是我家的樣子,但我從來沒問過家人想不想。」
有時候,裝修讓我們停下來,開始說出平常沒說出口的需求、委屈、與期待。
這個過程或許混亂,但正是「家」真正的樣子,不是一人決定,而是一起過日子。
空間可以分房、分牆,但心裡的界線,需要有人協助打開。
我們不是心理師,但我們懂得設計溝通的節奏;
我們不介入家事,但我們會幫你們在圖紙上,把每個人說的話畫出來,放進生活裡。
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想得很清楚,
你只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場域,可以一起慢慢釐清、慢慢對話、慢慢做決定。
如果你也面對家庭意見不一致,不知道怎麼開口、不知道怎麼折衷,歡迎找我們聊聊。
我們不是來選邊站的設計師,我們是願意陪你找出那條大家都能舒服生活下去的線。
從一張圖開始,讓設計成為你們之間的對話橋樑,而不是戰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