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設計平面格局圖,其實就是代表你的未來的生活情況與動線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這句話,我們聽過很多次。
尤其是對那些二十年來沒有經歷過裝修的人來說,設計圖不再只是平面幾條線,而是鋪天蓋地的專業名詞、施工編號、材質規劃、設備圖例。每一頁都讓人看了心跳加速,卻一頁也不敢跳過。
不是你不願意了解,而是設計師沒有轉換為你聽的懂的資訊,或者,資訊來得太急、太多。
你不是聽不懂,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,一個願意陪你慢慢講的人。
① 太久沒接觸這個領域
二十年來,空間設計已經不是只做木作與油漆而已。現在多了機電配置、智能系統、機能家具、空調整合,對從沒經歷過「整體規劃」的人來說,就像突然進入另一個語言的世界。
② 資訊量一口氣灌進來
第一次開會,圖紙十幾頁、立面三面、剖面圖一張張,配上口頭報告與說明,時間短、壓力大,難免心裡發慌。
③ 不敢問,怕問了顯得自己程度不好
很多業主會說:「我的問題是不是太簡單了?」其實完全不會。反而問得越細,越知道自己要什麼,設計就越準確。
我們帶過不少案主,在第一次見設計圖時完全慌住,後來我們試著這樣處理:
你不需要一次懂全部,你只需要一次次地更清楚自己要什麼。
沒有「圖面理解力」:當然,這又不是考試。
你說「我搞不清楚」:我認為這很正常。
相反地,我們在找的,是那些願意開口說:「這裡我看不懂」的屋主。
因為有對話,設計才不會變成設計師自說自話的作品。
它會慢慢成為你能參與、能理解、能擁有的空間。
以下是我們習慣使用的三個方法,幫助第一次裝修、沒有基礎的屋主,從慌亂中重新找回節奏:
方法一:設計圖縮減版本
設計過程,我們會做一份「精簡版」,只保留重要的三張圖:平面格局動線圖、主要立面、家具擺放圖。幫你先理解整體輪廓,建立信心。
方法二:空間使用模擬(也就是所謂的「放樣」)
施工前,現場拿著紙膠帶在地上劃出床的位置、櫃子的範圍,模擬動線。讓你站在空間中「走一次」,設計圖自然就不再抽象。
方法三:情境式提問
與其問你「這個設計好不好看」,我們會問你:「你睡醒後會往哪裡走?」「你希望洗完澡後,浴巾放在哪裡?」
設計圖,就是生活動線的地圖。如果從你的生活出發,你一定能看懂。
裝修這件事,有時候不是難,是節奏太快、語言太專業、溝通太倉促。
不是你學得慢,而是從來沒有人放慢腳步,陪你看懂。
我們願意陪你慢一點,看一頁是一頁;
願意多問你一些,畫一張是一張;
願意不催你做決定,而是陪你想清楚再說。
你不需要成為專家,才能擁有理想的家。
如果你正被設計圖搞得頭昏腦脹,不知道怎麼開口,歡迎找我們聊聊。
我們不是來考你圖面理解力的,我們只是想讓你安心地說出:「這個我真的不懂,請你再說一次。」
從這一句話開始,設計才真正為你而存在。